近期,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消委会)及成都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以下简称成都市消委会)接到大量“走路赚钱”“免费领红包”等诱导下载相关App后遭自动扣款的投诉。
被投诉公司分别为收款方成都灿至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伟正耀烨科技有限公司、成都芳芳园屿科技有限公司,而引导下载的App名称各异,如“走路嘉年华”“走路步步赚”“步步行路计”“走路我先行”“步步安康”“走路有生机”“红果短剧”等。省消委会工作人员遂对App进行查找,发现消费投诉所涉及的App有的可以从手机应用商城下载,而“步步走路赚”“走路步步赚”等App无法下载。省消委会即对可下载的App的《用户协议》进行留存,并委托四川秉鉴律师事务所黎六娅律师团队进行法律分析。
经调查分析,发现部分App运营方存在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情形,如利用格式条款单方面扩张权利、免除义务,同时强制用户承担过多责任与风险,导致双方权利义务严重失衡等。
省消委会认为,“走路赚钱”类App及关联平台的侵权行为并非个例,而是呈现出诱导性强、隐蔽性高、产业链化的特点,已形成以“虚假宣传-权限窃取-强制扣款-阻挠维权”为链条的侵权模式,严重侵害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和求偿权,扰乱了互联网消费市场秩序。此类行为尤其针对老年人群体,利用其对智能设备操作不熟悉、风险防范意识较弱的特点实施欺诈,社会影响恶劣,亟需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整治,对于构成刑事犯罪的及时追责,防止造成更大的侵权影响。
对此,省消委会建议强化源头治理,压实平台责任。
首先,要求应用商店建立“侵权App黑名单”,对多次被投诉的App采取下架、限制上架等措施;明确广告投放平台的审核义务,对弹窗广告设置“一键关闭”功能,且不得将“关闭”按钮与支付触发机制绑定。规范格式条款,保障用户权利,明确个人信息处理边界,禁止运营方以“自身规则”随意删除用户信息,对用户内容的授权需限定在“必要范围”,不得强制要求“全球可再许可”等过度权利。
其次,优化支付安全,阻断侵权链条。规范免密支付、人脸识别支付的触发机制,要求支付前必须通过“二次确认”,如输入密码、验证码等,且扣款金额、服务内容需以醒目方式提示;督促支付平台建立“异常扣款监测机制”,对短期内多次发生798元等固定金额扣款的交易进行预警,及时暂停支付并提醒用户核实。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升防范意识。联合社区、老年大学等开展智能设备使用安全培训,重点讲解“诱导广告识别”“免密支付关闭方法”“异常扣款应对步骤”等知识;通过官方平台曝光典型侵权案例,揭露“走路赚钱”类App的欺诈套路,提高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的风险防范意识。
省消委会呼吁各相关监管部门形成合力,以“零容忍”态度打击互联网消费侵权行为,推动“走路赚钱”等各类App行业规范发展,切实让消费者在数字经济中感受到安全与公平。
消费质量报全媒体记者 何馥君 高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