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统筹险”不是真保险崇州市开展电线电缆生产许可证证后监督检查大邑县开展川渝“老字号”专项检查行动双流区开展集中用餐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武侯区推进商标代理信用评价管理试点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05版 成都
·“汽车统筹险”不是真保险
·崇州市开展电线电缆生产许可证证后监督检查
·大邑县开展川渝“老字号”专项检查行动
·双流区开展集中用餐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武侯区推进商标代理信用评价管理试点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38     
-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05 成都 2025.7.8 星期二

成都市消委会联合省保险行业协会发布消费警示
“汽车统筹险”不是真保险
  消费质量报讯(记者 王钰)近日,成都市消委会、省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意识和辨别能力,识破“汽车统筹险”真面目,正确投保。
  消费警示指出,近期有消费者反映,有自称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联系推销所谓“汽车统筹险”,消费者受其误导,以为购买的是汽车商业保险,认购后才发现该保险实为汽车统筹服务。经查该类公司没有正规保险业务经营资质,实为汽车服务公司或信息技术公司。消费者发现被骗要求退款,往往被拒绝拖延或被要求扣除高额手续费。
  成都市消委会、省保险行业协会提醒消费者,车辆统筹公司不是保险公司,“车辆统筹”“车辆互助”合同的本质为运输企业间风险分摊合同,不受《保险法》保护。销售车辆统筹业务的汽车服务类公司注册时无需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未依法取得保险业务经营许可,缺乏专业监管,其风险补偿能力及资金安全性相对较低;车辆统筹并非正规保险业务,缴费容易赔付难,车辆统筹公司不具有保险公司的专业服务能力、理赔能力与重大案件赔付能力,一旦出现重大案件,车辆统筹公司极易出现资金链断裂、“跑路”等现象,车主可能面临无法获得赔偿或者无法获得足额赔偿的风险;从目前关于安全统筹的司法判例来看,法院在援引法律裁决时,不能适用《保险法》的规定解决相关赔偿纠纷。另外,车辆统筹不能替代车辆保险,未在保险公司购买保险而购买“车辆统筹险”的机动车辆,以后再向保险公司投保商业车险时,无法享受连续投保及无赔款优惠。
  消费者在购买车险时,首先须确认销售机构是否具备保险业务经营许可证,警惕“××汽车服务公司”“××统筹互助平台”等非保险机构的诱导宣传。其次要仔细查看合同,勿轻信口头承诺。合同中若出现“安全统筹”“责任互助”等非保险术语,应立即警惕。正规保单须注明保险公司名称、备案条款及监管投诉电话。消费者可通过相关保险行业协会官网和公众号查询合法保险公司目录清单,也可向相关保险公司官方客户服务热线进行咨询确认,防止买到虚假车险。如果是新能源车辆,可通过“车险好投保”公众号及网站进行投保。
  消费者若误购假保险,一是应及时联系统筹公司要求解除合同并退款,同时尽快补购正规车险;二是应注意妥善保存宣传资料、合同、付款凭证等消费凭据,若协商退款不成,及时拨打 12345、12378、12315等热线电话投诉举报,对于涉嫌诈骗的,可向公安机关报案。

●同步播报
成都市消委会发布兼职培训消费提示
  消费质量报讯(记者 王钰)近日,成都市消委会针对兼职培训消费陷阱发布消费提示。
  消费提示指出,有消费者在购买配音、绘画原画、AI带货等各类兼职培训课程的过程中,因受商家“高额回报”“迅速变现”“学不会全额退款”等宣传话术诱导而陷入分期贷款陷阱,或发现课程质量差却难以退费。部分纠纷涉及多个被投诉经营者,消费者在投诉的时候才发现与其签订合同的是一家,收款的是另一家,而为其提供培训服务的又是一家。纠纷发生后不同经营者之间相互推诿,有的甚至频繁变更注册地址进而先后失联,查询后才发现这些经营者已经被市场监管部门列入异常经营名录,导致消费者维权困难。
  据了解,此类消费多为预付式消费,同时反映出在预付式消费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夸大宣传虚假承诺、不签署书面合同、设置不公平格式条款,或者突然关门停业不继续履行合同。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为此,成都市消委会特别提醒消费者:在购买课程之前注意了解兼职市场行情和专业课程培训特点,不要轻易相信“零门槛月入过万”“学完即派单”等夸大宣传。要了解商家信誉并谨慎选择机构,签订合同之前要详细了解商家的信誉及经营情况,尽量选择规模较大或有第三方资金存管合作的经营者,避免选择经营状况不明的商家。尤其是对于投诉量大、短期内频繁变更注册信息或者已经列异的经营者要特别防范,谨慎消费。要坚持先签合同、后付费的原则,仔细审阅合同条款,重点关注服务内容、质量保障、收费标准、退费规则等事项。警惕将“培训贷”伪装成“学习费用分期”“先学后付”等话术,拒绝在未明确资金性质的文件上签字,避免个人信息被滥用或卷入债务纠纷。同时,注意保存宣传页面截图、聊天记录、合同文本、付款凭证、课程质量不佳的相关证明(如录屏、截图)等,方便后期维权。如遇消费纠纷,与商家协商无果可拨打12345或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小程序投诉,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