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军
“宫保鸡丁”这道传统川菜,深受人们喜爱。殊不知,这道名肴的由来,还与清光绪年间,曾任四川总督的丁宫保有关。
丁宫保原名丁宝桢,由于政绩优秀,军功显著,而被封“太子太保”——太子导师。
丁宝桢平时忙于公务,回府时早已饥饿难忍,便传话家厨:不须多麻烦,只要快送上吃食便可。家厨摸准了大人的脾气,便在厨房内随手抓些现成的鸡丁,辣子及花生米之类,热锅快炒后送上。丁大人也吃得滋滋有味,几次下来,便叫家厨将此菜列入常规饮食谱中。
后来,丁宝桢升调四川总督,便将家厨从山东随行到四川,见天府花生不次于山东大花生,只是少了制作鸡丁的甜面酱,便试用四川的豆瓣辣酱做这道菜,稍加白糖。丁大人对此举大加称赞。以后的丁府家宴上总是少不了这道鸡丁菜。大凡来丁府赴宴的官员及亲朋,无不夸赞鸡丁别有风味,众人戏称此菜为“宫保鸡丁”。后来传到社会上,众多的菜馆争相仿制,“宫保鸡丁”风靡蜀中各地。
“宫保鸡丁”为何闻名?一是油多;二是火旺;三是鸡丁外裹着一层淀粉,旺火热油加快炒,必定肉嫩。这种方法是鲁菜的烹调特点,名叫“爆炒”。所以山东人把“宫保鸡丁”又叫做“宫爆鸡丁”。
“宫保鸡丁”的制作手法先鲁后川,既是有名的川菜,又是有名的鲁菜,说明我国各地方风味和技艺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中发展起来的,时至今日,这道中华美馔早已走向了世界,海外大多中餐馆都有“宫保鸡丁”,供美食家们一饱口福。作者系达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