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日,北京福斯曼口腔官方微博置顶发布公告,称将集中20余位正畸硕士、博士,在全国9个城市、16家门店开启“微笑计划”。然而从今年2月6日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西安等地的福斯曼门店突然闭店失联,大量患者治疗被迫中断,且已支付费用无法退还。对此,消费质量报、四川天府新区互联网协会联合发布舆情分析,全方位复盘这起连锁口腔医院跑路事件。
舆情事件
“矫正专家”变“医疗老赖”
据悉,福斯曼成立于2020年,专注于牙齿隐形矫正,成立之后发展迅速,门店覆盖国内一、二线城市。但今年春节过后,各地福斯曼集中闭店的消息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上掀起惊涛骇浪。“福斯曼爆雷”等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百度、快手等平台热搜榜单,阅读总量超千万,一度成为热议焦点。
在事件发酵过程中,众多在福斯曼接受治疗的患者通过社交平台讲述自己的遭遇。李女士晒出她的缴费记录,显示已经缴费2.98万元,如今公司倒闭,后续复诊还需再交1千元转诊。一名网友无奈地表示:“遇上‘医疗老赖’,我的‘半口烂牙’后续治疗也不知道找谁。”
据统计,全国范围内约800余位待完成正畸治疗的患者已建立多个福斯曼患者交流群,并通过微博、百度、快手等平台发布维权帖文4017条,引发广大网民持续关注。事件中网民负面情绪占比超过55%,网络舆论场以“对医院的行为表示愤怒”“受害者线上维权”“关注后续解决进展”等三类观点为主导。相关舆情也引发各大媒体纷纷跟进报道,福斯曼口腔从曾经的“矫正专家”沦为“医疗老赖”,其品牌形象彻底崩塌。
舆情分析
“闪电扩张”到“行业雪崩”
福斯曼集中闭店并非个例。过去30年间,中国口腔医疗服务行业经历了迅猛发展,尤其是在2019—2022年,口腔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从7.6万家增长至约12万家,增幅达60%。但从2023年开始,口腔医疗服务行业迎来大规模倒闭潮,相关口腔医院跑路事件频频发生,包括“科瓦口腔”“菁品口腔”“优贝口腔”“熊猫口腔”等知名机构,全国范围内近1万家口腔医院停业闭店。这些事件不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和经济上的双重伤害,也让整个口腔医疗行业的信誉受到严重影响。
这次福斯曼突然停业,其创始人称主要原因是投资方因医疗行业集采限价而中断注资,导致公司资金链断裂。这一解释看似将矛头指向政策变化,实则折射出行业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近年来,人们对口腔健康愈发重视。在此背景下,福斯曼在成立初期就获得资本关注,一度在全国范围内设立数十家分支机构。然而在经营过程中,福斯曼为抢占市场将医疗服务过度商业化,用“低价引流”作为核心营销策略,通过供应链信用和预收费用来维持现金流运转。这种经营模式虽然在短期内能带来“人气”和“繁荣”,但长期积累的却是经营风险和医疗质量隐患。
与此同时,以福斯曼为代表的一大批口腔医疗机构接连“爆雷”还暴露出一个问题:缺乏技术储备和创新,仅以金融资本驱动的行业运营模式,一旦遭遇资金瓶颈就将难以为继,继而导致品牌连锁崩盘,不可避免地从“闪电扩张”走向“行业雪崩”,资本泡沫也随之被刺穿。
舆情启示
“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
口腔医疗机构频现跑路风波,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对于医疗行业而言,最重要的是防止依赖资本无序扩张的模式卷土重来,持续加大在医生培养、设备更新、技术提升等方面的投入,推动行业从资本驱动转向技术驱动、服务驱动、创新驱动,使医疗机构回归专业服务机构的本质。日常经营中更需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加强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确保资金链的稳定。
政府相关部门则应加强对采用一次性预付费模式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管,鼓励医疗机构探索分期收费制度,平衡医疗机构经营稳定性与患者权益保护,帮助其建立科学的诊疗规范和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提升行业整体专业水准和自律意识。
消费者在选择医疗机构时,也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治疗前要做好三件事:一是选择对诊疗质量和患者体验有严格要求的医疗机构。二是不轻信“低价套餐”忽悠,规避分期利息、增值服务等隐性收费。三是避免预存大额费用,保存好合同、凭证等,遇到问题及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