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实
消费质量报2月22日刊发报道《隐形消费背后谁在薅羊毛》,对消费者在春节假期遇到的“看电影服务费比票价还贵”“网上值机选座位要付费”等现象进行了关注。
实际上,电影票暗藏服务费、坐飞机加价选座仅仅是隐形消费现象的“冰山一角”,在餐饮、金融、汽车、旅游、教培等行业,各种隐形消费可谓是名目繁多,花样百出。中消协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因隐形消费引发的投诉量同比激增37%,涉及金额超百亿元。而面对隐藏的收费项目、模糊的格式条款,往往会让消费者陷入“被默认接受”的无力感。
站在商家角度看,隐形消费似乎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比如电影院收取服务费的解释是用于设备维护和支付人工成本、航空公司声称“加价选座”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但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于很多隐形消费并没有明确界定和规制标准,使得隐形消费成为消费场景中的“灰色地带”。在这样的背景下,服务费往往是在消费者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取,这直接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与此同时,隐形消费“伤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也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市场竞争机制。比如一些商家通过隐形收费“明降暗涨”获取额外利润,从而让那些诚实守信明码实价的商家失去竞争力。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扭曲,不仅导致诚信商家退出竞争,更引发行业服务品质整体下滑,最终造成消费市场增长动能衰减。
要想消融隐形消费这座“冰山”,首先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隐形消费的定义和范围,明确商家哪些费用可以收,哪些费用不能收,并建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惩处依据。其次,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价格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尤其对于普遍存在隐形消费的行业要进行重点检查,确保商家遵守明码标价的规定,并对消费者的投诉和举报快速响应。同时,消费者也应该提高自身的消费意识,消费时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和价目表,减少冲动消费,避免被隐形收费所迷惑,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也应积极维权。最后,各行业协会需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行业规范,并可通过建立“红黑榜”等制度或举措引导商家诚信经营。
总之,要将处于灰色地带的隐形收费阳光化、透明化,需要消费市场的每一个参与者和管理者同向而行,共同构建一个公平有序且长远稳定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