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杯咖啡也要被强索个人信息?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06版 调查
·点杯咖啡也要被强索个人信息?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38     
-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06 调查 2024.7.12 星期五

点杯咖啡也要被强索个人信息?
线上消费个人隐私如何保护亟待破局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线上消费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热爱咖啡文化的群体而言,这一转变尤为显著。
  随着线上咖啡市场的日益繁荣,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成为了众多商家竞相争夺的宝贵资源。近日,上海市网信办和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对星巴克、瑞幸咖啡、Manner Coffee、麦咖啡、Tims 天好咖啡、挪瓦咖啡、COSTA COFFEE 、M Stand、Seesaw Coffee、库迪咖啡等24家连锁咖啡企业进行了普法培训和合规指导,聚焦咖啡消费场景下个人信息权益保护,这一行动揭示了多个品牌在线上平台中存在的过度索取客户信息的问题。
  那么,咖啡品牌如何索取消费者个人信息?消费者在进行线上消费时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记者就此开展了调查。

1
现状
便捷与隐忧并存
  从晨光初照的清晨到灯火阑珊的夜晚,只需轻触手机屏幕上的App或滑动微信小程序的页面,支付、取餐,一切都在指尖轻松完成,大大节省了排队等候的时间,提升了消费体验与生活便利性。然而,在这份便捷的背后,却悄然产生出一系列关于个人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隐忧。
  “真的很方便,比如上班前想去买一杯咖啡,我就会在下地铁前提前点单,到店后不用等就能拿到做好的咖啡。”不少消费者对于线上点单的便捷十分满意,但想到从注册账号的那一刻起,自己的姓名、联系方式,甚至精确到几米内的位置信息都被商家尽数掌握,还是难免产生可能被泄露隐私的担忧。
  根据上海市网信办发布的《咖啡消费场景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案例解析》,线上咖啡消费中存在“强制或默认同意隐私政策”“隐私政策缺失或不实”“强制或频繁诱导收集精准位置信息”等主要问题。
  其中,“强制或默认同意隐私政策”是指,消费者首次使用某咖啡品牌的微信小程序点单时,该小程序弹窗提示阅读隐私政策,但仅显示“详见《隐私权政策》”字样,并未提供拒绝选项。消费者只能点击弹窗进入小程序,这种行为被认定为“强制同意隐私政策行为”。另外,在某咖啡品牌的微信小程序下单支付页面上,默认勾选0元入会按钮,并同时默认“我已阅读并同意《会员服务协议》”,由于《会员服务协议》中包含个人信息使用、共享等相关处理规则,该行为被视为“默认同意隐私政策行为”。
  “隐私政策缺失或不实”是指,某咖啡品牌的微信小程序虽然弹窗提示阅读隐私政策,但该隐私政策内容仅为第三方隐私政策模板,未包含本小程序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名称、处理目的、处理方式等关键信息,属于隐私政策缺失。还有一种情况是,某咖啡品牌的微信小程序隐私政策中承诺,外送订单功能会在“消费者授权同意前提下”收集精准地理位置信息,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小程序却强制消费者授权精准地理位置信息,存在隐私政策不实的问题。
  “强制或频繁诱导收集精准位置信息”是指,某咖啡品牌的微信小程序在点单功能中弹窗索要精准位置信息权限,即使用户点击拒绝后,仍持续提示授权,如果不授权精准位置信息,则无法完成点单。精准位置信息对于点单来说并非必要信息,该行为属于强制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

2
体验
先授权才有服务
  记者体验发现,通过星巴克、瑞幸、Costa等品牌的线上App或小程序购买咖啡时,均需同意相关隐私政策,并允许获取位置信息,否则无法完成点单。
  打开某咖啡品牌的手机App或小程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咖啡饮品和诱人的优惠活动。然而在准备下单的那一刻,大多数平台都会跳转至“隐私政策同意”界面。这种“先授权、后服务”的模式,让人不禁对个人信息安全产生了担忧。
  在仔细阅读隐私政策并授权后,记者开始了下单流程。过程中,记者发现某些品牌在收集位置信息时,并未明确说明其用途和必要性;还有的品牌在消费者拒绝授权后,会弹窗提示,甚至反复弹窗影响正常使用。“我以前点咖啡遇到过小程序频繁要求我授权的情况,即使我拒绝了,但只要我停留在小程序浏览菜单,它还是会再次弹窗提示,这让我觉得非常不舒服,像‘垃圾广告’的感觉。”消费者王先生就曾遇到过线上咖啡消费的类似问题,在他的描述中咖啡点单界面会反复弹窗提醒授权,容易让消费者感到反感,甚至有种“垃圾广告”的既视感。
  在多次使用同一家品牌线上点单后,页面会显示以往点单记录或个性化推荐,这些推荐确实是基于之前的购买记录和口味偏好。虽然这种推荐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消费体验,但也暴露了平台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深度挖掘。如何在享受个性化服务的同时确保个人信息不被滥用,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采访中,许多消费者表示对隐私政策的不透明感到不满。他们希望平台能够简化隐私政策内容,明确告知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目的和范围,并提供便捷的拒绝选项。“我之前在使用某咖啡品牌的微信小程序时,发现隐私政策中有很多模糊的地方,而且根本找不到拒绝的选项,我觉得这很侵犯个人隐私,但又因为需要点单而不得不接受。”消费者李女士说道。

3
观点
消费者有权拒绝授权
  对于商家索取消费者个人信息,成都市消委志愿者樊勇认为,任何过度索取信息的行为消费者都可以拒绝。“希望能够加强监管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樊勇提出自己的建议。
  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教授宋宇波也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现在国家法律已经明确消费者拥有选择权,即当App索取隐私信息时,消费者有权拒绝。但现实情况是,很多App采用了默认勾选或未提供拒绝按钮的方式,变相强制索取消费者的隐私信息。此外,一些小程序在收集信息时,还收集了与咖啡消费无关的信息,如位置信息,甚至在消费者拒绝后仍反复弹窗提示。
  实际上,不仅仅是线上咖啡消费,自动售货机、线上点餐、停车缴费等其他线上消费场景也存在同类情况。针对线上消费过度索取个人信息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上海中联(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佘宸熠。
  “商家获取和处理个人信息,应当符合目的性、必要性原则,要与提供的服务的性质、内容相关。即使用户不同意隐私政策,商家也不应强制用户退出或者关闭小程序,也不应拒绝提供基本业务功能或影响其他无关的业务功能使用。”佘宸熠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第5条和第6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必须符合必要性原则,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第16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处理个人信息属于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所必需的除外。所以,如果商家以消费者不同意隐私政策为由不提供点单服务,则会产生行政责任,可对其进行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 消费质量报全媒体记者 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