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绝“油罐混用”亟需消除监管“盲区”“仅退款”不应让诚信电商被“薅羊毛”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05版 评论
·禁绝“油罐混用”亟需消除监管“盲区”
·“仅退款”不应让诚信电商被“薅羊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38     
-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05 评论 2024.7.12 星期五

“仅退款”不应让诚信电商被“薅羊毛”
□ 李静玮
  据媒体报道,在今年的“6·18”大促期间,各电商平台纷纷修改售后服务规则,将“仅退款”作为“标配”,允许消费者在一定条件下向商家发起“不退货仅退款”的申请。
  然而,史上最优惠“6·18”已过去20余日,围绕“仅退款”的风波却愈演愈烈。近几日,“追踪仅退款的人”冲上微博热搜,“仅退款动了谁的奶酪”“用户该不该仅退款”等词条成为热门话题,引发网民热议。
  “仅退款”是指在网络购物中,当满足一定条件时,消费者无需退货而直接申请退款的方式。自2021年拼多多率先推出“仅退款”规定以来,两年时间里,多个电商平台纷纷效仿,宣布支持“仅退款”。
  近年来,随着电商市场低价竞争加剧,商品以次充好、货不对板的情况增多,消费者退货率居高不下,满意度持续下降。回顾“仅退款”规定出台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是倒逼商家诚信经营,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市场良性发展。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随着“仅退款”的广泛实施,争议和问题不断出现。
  “仅退款”的出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尤其是在购买低价商品或者退货成本过高的情况下,能够降低消费者的举证难度,简化处理流程,让消费者无需承担退货的麻烦,就能够迅速获得退款。然而,个别网购者却动起了歪心思,恶意利用“仅退款”规定“薅羊毛”,牟取不正当利益,更有甚者还形成了组织化、规模化的趋势,开起了培训班,传授“薅羊毛”技巧,导致不少商家遭受“钱货两空”的损失。一时间,“仅退款”也被不少人戏称为“零元购”。
  尽管各大电商给“仅退款”设置了不少的前置条件,比如抖音电商“仅退款”的规则规定,抖音商家商品好评率低于70%,平台有权对该商品交易订单的售后申请采取支持消费者仅退款、退货退款包运费的措施,商品好评率连续7天恢复到70%以上可解除;淘宝则提出了大数据的解决方案,将根据卖家的实际经营作出判断,从而决定对于买家的快速退货退款或退款请求是否支持,并为商家提供快捷申诉通道,30天以内的订单商家都可以提起申诉。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漏洞”却不少,尤其是针对单价较低的商品,甚至有商家反映“我不知道网购需要支付费用”这样近乎荒谬的理由,平台也能判定退款成功。
  相较于“羊毛党”能够轻而易举地利用规则“丝滑”退款,遭受不公平退款的商家却往往缺乏话语权,申诉成功率低,维权成本极高。近日,就有一名浙江义乌的商家因为一件售价9.9元的T恤,在与申请“仅退款”的买家联系解释无果后,自费前往山东威海寻找买家维权,引发网友关注。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由此产生的司法案件也层出不穷。梳理大量相关判决不难发现,许多案件涉及的货值仅几十元甚至几元,但商家为了维权却不得不走上司法程序,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越发受到重视的当下,改进服务、优化退换货流程、提升网购体验是大势所趋,也是电商平台走向成熟的体现。但电商生态是由商家、平台、消费者共同构成,只有做到三方共赢、三足鼎立,方能维系其健康发展。审视当前的“仅退款”,消费者降低了维权成本,赢得了更佳的购物体验,电商平台凭借规则“讨好”了用户,赢得了“吆喝”。相比之下,商家即便合法合规经营,依然要承担风险,一己之力承担了所有,可谓是输“麻”了。
  作为交易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电商平台不是某一方的“尚方宝剑”,而是一手托两方的天平,维护的是消费者权益与商家利益的平衡。一套完善的规则既要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也应为合法合规经营的商家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仅退款”本身并无错,但电商平台应当一碗水端平,认真审视相应的服务细则,建立一套更加公平、透明的处理机制,加强技术投入和审核力度,提高处理效率和准确性,完善申诉机制和维权通道,为消费者和商家营造更加公平的交易环境,实现电商市场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