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李晓龙
前不久,沈阳两家社区食堂开业不到两个月就宣布闭店,此消息一出便立即引发网友热议,各种猜测莫衷一是。随后,两家社区食堂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说,两家社区食堂只享受了社区的房租优惠,不存在套取政府补贴情况,关门的主要原因是亏损严重。
除了沈阳这两家食堂闭店的消息外,放眼全国,多地陆续有社区食堂关停,部分城市一些仍在运营的社区食堂,也只是靠着政府补贴才勉强维持。
就在一批社区食堂倒闭的同时,上海、成都、杭州、西安等地却又不断涌现出一批新的“网红”社区食堂,受到年轻人追捧。有媒体近日披露,今年内全国新注册的社区食堂、长者食堂在1700家以上,较去年增长了近50%。
一边倒闭、一边火热,社区食堂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现象,让人们禁不住思量:社区食堂到底有没有发展前景?那些社区食堂倒闭究竟是何原因?如何对症下药,才能让社区食堂办得更好、走得更稳?
梳理社区食堂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具有公益属性的社区食堂之所以在全国各地迅速出现,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切实满足了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和特殊群体的基本饮食需求,正因为如此,社区食堂也得到消费者好评:“不用自己做饭,不再吃剩菜剩饭,离家近,价格实惠,菜品也很丰富。”
原因之二在于政府推动。住建部、民政部于去年10月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自2022年10月开始,试点社区将配建便利店、菜店、食堂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今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办公厅(室)印发《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的通知,再次提到“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随后各地陆续发布相关政策,明确社区食堂保障对象、建设要求以及政策激励。
随着城市化加速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可以预见,用“小食堂”兜底群众“急难愁盼”,完善“老有所养”的养老服务体系,社区食堂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那么,部分地区出现的社区食堂关门潮又究竟是何原因?结合各地媒体报道来看,归纳起来主要有前期缺乏市场调研、开店选址和定位不契合当地实际情况;经营模式单一,政府补贴和社区优惠政策难以补足经营成本支出;餐饮服务专业化水平低,经营管理不规范,菜品口味、质量和服务态度影响居民的用餐体验和满意度;众口难调,无法培育核心客户群;居民对社区食堂经营是否持久和食品是否安全卫生信心不足等诸多原因。
社区食堂具备公益属性,同时也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做到可持续经营?从媒体报道和社交平台热议来看,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希望能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如杭州的一些社区食堂植入了点心烘焙、咖啡、托幼、图书、培训等“食堂+”功能;如成都有社区食堂邀请川菜研究院调配各类菜式,深耕菜品的品质、口感与营养,还支持社区居民定制食谱、预约菜品。尤其是一些社区食堂已经完成了从助老敬老向“全龄”友好的转型升级,生意越来越火,甚至成了年轻人聚集的“网红餐厅”。但随之又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比如“连老人吃饭的地儿都紧张,哪招架得住年轻人来‘蹭饭’?”
政府支持、企业参与,社会化运营是社区食堂的长久发展方向。要解决上述问题,实现社区食堂可持续发展,首先还是要将公益属性的定位坚持到底。社区食堂本质上是公共服务机构,无论是政府补贴还是社区免费提供场地,动用的都是公共资源。“让老年人吃好饭”是社区食堂能够存在的根本,各地政策中,均提及保障对象以老年人为主,允许在满足老年人就餐服务需求的同时向社会开放。
其次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政策扶持。专家建议,政府决策要避免脱离社区实际盲目配置食堂、浪费公共资金,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加大补贴力度,进一步降低社区食堂企业的运营成本。还可通过给予奖励、荣誉回馈等方式,鼓励更多的餐饮企业和志愿者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老年人助餐服务。
第三是加强监管和引导。社区食堂是民心工程,食品安全和就餐环境安全是“生命线”,作为经营者要坚守行业自律,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才能让社区食堂赢得居民的信任。此外,政府在补贴使用方面也应加强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合规合理。这不仅关乎老年人的福利,也关系到社区食堂能否长期发展,甚至成为年轻人也喜欢的“网红餐厅”。
到目前为止,社区食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依然在路上,各地推出的创新举措最终是否成功,是否可复制乃至于在全国推广,均有待市场的检验。社区食堂如何在盈利性、公平性、公益性之间找到平衡,走稳、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