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赶“时髦”纳凉雨思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06版 青蓝
·那些年赶“时髦”
·纳凉
·雨思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38     
-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06 青蓝 2023.8.11 星期五

那些年赶“时髦”
□杜华赋
  “80”以后的年轻人,一定没见过那些年的“时髦”,不信,我随便挑几样“摆”来听听——

新衣靠“染”
  我的老家在偏僻的乡村,生产条件较差,收成要看老天爷的“脸色”。生活很困难。吃饭都成问题,穿衣就更困难了,稍好一些的衣料如咔叽、的确良等都要布票,很多人买不起,只有春节,人们才能制一件或一套新衣服。平时,人们要穿“新衣”,就把浅色衣服穿一些日子后,再染成深色。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从县城重点中学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等待干部群众推荐大学。为了赶时髦,我把衣服染几次:先将土白布染成军装色,再染成咖啡色,最后染成黑色。有一年夏天,在外地矿山工作的父亲,特地给我带回了一件花格子衬衣。我满心欢喜地穿着新衣服下田劳动,谁知,被前来检查生产的大队主任发现了。主任当即把我叫到田边,对我进行一番忆苦思甜教育后,又批评说:“你穿这么洋气做啥子?”
  我心里清楚,推荐上大学,主任这一关可谓“一夫当关”啊!
  “主任,我错了,不该穿好衣服劳动”——我边说边脱下衬衣……
  翌日,天刚麻麻亮,我步行20余里山路赶到县城染衣店,将花格子衬衣染成黑色。可是,一连跑了几家染衣店,都因没有染的确良衬衣的染料和技术而不接货。最后,一家规模较大的染衣店老板,在我的再三请求下,勉强收下说“试一下”。
  半个月后,我到县城去取衣服。店老板一边递给衣服,一边说:“对不起,没染好,给3角成本钱算了。”
  我接过衣服一看,花格子衬衣黑一块,白一块,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钢笔要“显”
  那些年,男子流行穿中山服,衣服都是在服装店做。做衣服时特地叮嘱裁缝师,在上衣的左上方口袋上留一个别钢笔的位置,一般人别一支钢笔;如果文化水平较高或经济宽裕者可以买2-3支钢笔。
  别钢笔还有讲究:小学文化别1支笔,初中文化别2支笔,高中文化的别3支笔。我们村有个高娃子,明明小学都没有毕业,却经常在胸口别2支笔。村里人请他写个什么家信、借据或困难补助申请之类的东西,高娃子一般都会推三推四,说“忙得很,没时间”。有时,人家特地请他吃一顿,喝一杯,他就不好推脱了。但高娃子写出来的东西错别字连篇,给人家造成很多麻烦。
  一次,村里刚结婚不久的朱女子,请高娃子给她在外地煤矿工作的男人写一封信,并买了半斤烧酒、3两卤猪耳朵送给他。朱女子当面向高娃子口述了信的内容。意思是说,眼下是农闲季节,想来矿山耍一阵子,叫男人尽快回信。刚结婚的少妇,又遇农闲,这心情谁不知道呢,可偏偏高娃子把“好事”没做好。高娃子把关键词“耍”写成了“要”,结果成了“想来矿山要一阵子”。这边,女人心急如火,天天等男人音讯;那边,男人以为女人还“要一阵子”来矿山,就没有回信。为这事,小两口还互相埋怨了好一阵子呢!后来把情况搞清楚了,小两口弄得哭笑不得……

皮鞋会“响”
  皮鞋会“响”——其实就是在鞋底钉鞋掌,这鞋掌是小钢片做的,流行的说法是“响板”。走起路来,脚下发出有节奏的、清脆的“嘡-嘡”响声,特别好听。
  其做法是:新皮鞋买回后,到修鞋摊找师傅在鞋后跟上钉上钢片鞋掌,有的同时在鞋前底也钉上钢片鞋掌——这样,声音就响亮一些;皮鞋穿一段时间后,鞋底前后的小钢片磨损后,声音就不清脆了,又得找修鞋师傅再换新的小钢片。
  人们尤其是青年女子或男子,穿上钉着钢片鞋掌的皮鞋,走在办公室的楼道或街道上,发出清脆悦耳、节奏分明的声音,自己很得意,别人很留意。如果你稍微注意去听,只闻其声,便可分辨出是帅哥还是美女。
  我在局机关耍笔杆子,自然也是跟风人。有一年春节前,我买了一双新皮鞋准备回老家时穿。走之前,特地到修鞋摊把前后底都钉了钢片鞋掌。春节回老家时,大包小包,又背又抱,下了长途汽车还要走半个多小时山路。平常,这点路程不算什么,可现在身上包袱多,脚下鞋底硬邦邦的钢片鞋掌,与乡间的小路上的石渣硬碰硬,走起路来东倒西歪,脚累心更痛……后来,钉鞋掌不用钢片了,改用橡胶皮。修鞋匠找来废旧轮胎,直接在上面取材,既环保又轻松。
  其实,皮鞋钉“响板”,不只是图好听,赶时髦,更多的是那时买双皮鞋不容易,想穿得久一些,这也是勤俭过日子的美德。
  时光流逝,岁月留痕。或许,这些“时髦”将永远成为过去,但它却留给后来人许多值得思索的东西……作者系四川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