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会遗产将长久惠及成都成都大运会“通告”顶满!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04版 特别报道
·大运会遗产将长久惠及成都
·成都大运会“通告”顶满!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38     
-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04 特别报道 2023.8.8 星期二

大运场馆每周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不少于35小时,成都大运村预计9月底向市民开放
大运会遗产将长久惠及成都
  消费质量报讯(记者 郭剑夫)8月4日,成都大运会赛事运行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主媒体中心举行。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曹雪峰表示,本届大运会将为成都长远发展留下宝贵的财富,长久惠及城市和广大市民。
  据曹雪峰介绍,成都大运会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创办以来首次对遗产工作进行全面规划管理的一届大运会。2019年10月,成都就编制完成了《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遗产规划》,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举办成都大运会,努力创造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发展、教育与青年7个方面29个领域的丰厚遗产。
  在重点领域方面,体育场馆是成都大运会留给这座城市最为显著的体育遗产。据了解,成都大运会总共有49个场馆,其中新建13个,其余36个均为改造场馆,体现了可持续利用理念。新建场馆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均达到了绿色建筑的二星级标准,改造场馆大多数在高校,赛后将用于高校的体育事业发展,有效防止了闲置浪费。
  大运场馆能赛尽赛、能开尽开。2022年面向社会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近8万个小时、服务市民群众超过509万人次、举办各级各类赛事730余项。曹雪峰表示,大运会结束后成都市将分类实施场馆惠民开放,持续保持大运场馆的热度,满足市民的多元化健身需求。要落实全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不少于330天,每周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不少于35小时,让广大市民走进大运场馆共享大运成果。
  大运村是成都大运会带给这座城市重要的教育遗产。据悉,成都大运会综合环境、距离、交通等因素,选择了在成都大学建设运动员村。这一“村校合一、体教融合”的模式是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运动员村建设中的一大探索。大运村执行副村长苏波表示,赛后,成都大学将会大力发展特色学科,培养赛事运营、赛事策划方面的人才,加强与参赛大学生运动员所在的高校的联系和交流,努力扩大全球“朋友圈”,同时推进场馆综合利用,预计今年9月底学校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后,将通过预约的方式向市民开放。
  此外,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也是成都大运会带来的改变。近两年成都全面推进夜景靓化、立面净化、市容美化、生态优化,顺利完成2000余个城市环境整治和品质提升项目,并先后对十陵大运村片区、凤凰山体育公园片区等15个片区实施了风貌的集中整治,让市民身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记者从发布会还了解到,近三年来,成都累计签约重大体育产业项目115个,签约金额超过870亿元,2022年成都市体育消费总规模提升至 578.6 亿元,较 2018 年增长44.5%,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2年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值达100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