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伊绯
竹,千百年来喜爱者与吟咏者至多,可以说数不胜数。竹与所谓“禅林”,向来也关系紧密,与“茶禅一味”的成说相仿佛,简直可以拈提出“竹禅一味”的新说了。
关于竹与禅林,其唐宋以来的景观与情境,大致可以从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予以品读与鉴赏。原文如下: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北宋熙宁六年(1073)春,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於潜僧慧觉,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苏轼与僧慧觉游绿筠轩时,写下了此诗。不得不承认,真正让竹这种植物与世人完全沟通一体,正是这一千年前的东坡诗言。
自唐宋以来,类似绿筠轩这样的“禅林”景观屡见不鲜,至今还多可观瞻得到。所谓“禅林”,单纯从植株景观与环境视觉而言,大半都是“竹林”。然而竹在禅林之中,还不单单是景观植株那么简单的装饰作用,更被赋予的禅意与禅机。
于是乎,这些“禅林”被写进了历代诗文,且总能以精致灵活的将晦涩的禅机挪移入大众理解层面,转换成世间别致景观,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独特可观的一页。(作者系同济大学出版社特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