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喝热水,似乎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尤其是在乍暖还寒的现在,回到家里,一杯热水,立刻就能让人恢复元气。可在国外,喝热水却并不常见。同处东南亚的日本与韩国,即使是在寒冬季节,也习惯每餐喝冷水,甚至有时还会加冰块。
冷水与热水之争,难道在于体质的不同?多喝热水,真的有用吗?
喝热水的习惯其实并不古老
中文语境下的热水,通常指的是凉水煮到沸腾状态又自然降温到可以入口的水。
全民都习惯喝上热水,其实距今也才七十年。为了提高全国卫生水平,1952年,全国掀起了一场“爱国卫生运动”,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把水烧开了再喝。这是有理论基础的:在沸水里,绝大多数细菌都难以存活。
伴随着国家层面的支持,能将水烧开并且保温的热水壶走入了寻常百姓家。精神理念与物质条件都已经具备,从此,才有了全民喝热水的习惯。
为何国外没有喝热水的习惯呢?
其实,中世纪的欧洲卫生情况堪忧,水源污染严重,还曾引发了至今提到还令人感到惊悚的霍乱等传染病。19 世纪,英国决定从污染的源头——水资源改善,但方式不是将水煮沸,而是借着工业革命的东风,建立了一整套的过滤灭菌系统。
两种不同的抉择,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喝健康无污染的水。于是,这也就沿袭下来,分别成了各自地区的习惯。
喝热水好还是喝凉水好?
其实,根据科学研究,凉水与热水对身体的影响并没那样大。
人的身体有一套温度调节机制,只要不处在极端情况,无论外界多冷或者多热,体温都会固定在 37°C。而你喝的凉水与热水,从口腔、喉咙、消化道走一遭之后,温度其实已经和人体的温度十分接近了。
有人会问,难道就没有误差吗?一项实验告诉你:哪怕是忍住疼痛喝了烫水,或者吃了一大桶冰淇淋,胃内的温度变化也不会超过 0.3°C。
有人喝凉水感到不舒服,其实可能只是他本人的体质过于敏感,就像有人不能吃辣一样。
一切全在于个人体质的不同,不是冷水和热水本身有什么高下。所以,你觉得喝热水舒服就喝热水,觉得喝凉水爽快就喝凉水,全都因人而异,没有绝对指南。
但热水,在有些情况下,的确是比冷水多一些效果的。比如女性来月经的时候,用热水热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可以帮助暂时缓解痛经。但这并不能根治。在冲泡药剂或蜂蜜的时候,热水也比凉水管用,但这仅仅是因为热水更好冲开粉末,和营养毫无关系。
喝热水,也要讲究姿势方法
●喝热水,温度要高一些才好?实际上,这是一个并不科学的做法——温度太高,反而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世界卫生组织将 65°C 以上的热水列为“2A类致癌物”(“2A类致癌物”是指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充分的致癌性证据。对人体有理论上的致癌性,但目前实验证据有限)。此外,可以肯定的是,喝温度过高的水,是有烫伤口腔的可能的。不想嘴巴长泡,最好明确一下,这个“热水”,指的其实也就是“温水”。
●烧开多次的水不能喝?总是有这样的传言:水不能反复烧开,否则会有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害。
抛开计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有研究统计了水烧开 1 次与 20 次的亚硝酸盐含量,分别是 0.021mg/L 与 0.038mg/ L,这个量远远低于国家生活用水的标准1mg/L。而且,研究里的 20 次已经是极端情况了。
现实里,水顶多烧开个两三次就会喝完,亚硝酸盐的增长含量和烧开一次的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不过,如果是用饮水机喝水,那要注意了:饮水机在一冷一热的使用过程中会滋生细菌,从而污染水。想解决这个问题,定期清理饮水机即可。水烧开多次,本身是不会影响到健康情况的。
●吃药时一定要用热水?这个说法同样是以偏概全的,不同的药性有不同的服用方法。
在几种情况下,热水是会起副作用的。比如服用维生素、益生菌、活疫苗的时候,服用 40° C 以上的温水会破坏结构。在服用胶囊的时候,热水还可能会加速胶囊壳的溶解,导致胶囊里的药物提前释放。而在服用糖浆来止咳的时候,用温水调和,同样会导致药效变低,毕竟,糖浆就是要附着在咽喉表面才能有作用。总之,一定要看说明书的注意事项。据经济日报、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