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临期食品突然火了起来,商场里处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所谓临期食品,也就是距离过期只有几个月或者几天的食品,价格却比日期新鲜的同类商品低了不少。这也变相反映出人们对保质期的要求往往是极高的。但过期真的如此可怕吗?一包薯片在到期那一天的 24 点之前吃和 24 点之后吃,就会有本质的区别吗?
A
保质期保的到底是什么
在这里要明确一下,我们担心的“过期了能不能吃”中的“能不能吃”往往是从安全性的角度出发;即过期了的食品,吃了会不会对人体有害。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一些食物过期了绝对不能吃,比如鲜奶、鲜肉这类需要冷藏储存且保质期极短的。
很多人可能都会有相似的体验,同样是肉类,冷藏的就比冷冻的贵。而牛奶里新鲜的牛奶也总是比保质期长的好喝。这是由于生鲜类的食物减少了保鲜技术的介入,往往更容易保留原有风味,也因此必须采取成本更高的冷链等方式储存。但这也就意味着,它们滋生细菌的可能性要远超其他食品。
不过,对于许多商家而言,为了规避风险,也为了商业利益,它们通常会把保质期的标准抬高一些。像是薯片之类保质期长达一年的膨化食品,其实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已经用了比较严苛的防腐工艺,减少了细菌入侵与滋生的可能。商家们设置的保质期,保的不仅是安全性,还多了“风味”与“口感”。为了不砸招牌,商家可谓是煞费苦心:对食品设定多个指标,并且不断进行实验与改良,综合确定出一个日期,在这个日期前,保证食品的各项数据——尤其是与风味有关的数据都能达标。所以,一般说的“保质期”,其实本身就包含好几层意思。比如有的国家在食品日期的标注上一般有三个不同的说法:最佳赏味期、安全使用期以及货架期。对于那些保质期比较长的食品来说,其实用最佳赏味期来描述才相对符合。所以,这类食品就算是在“过期一天”的情况下吃也是可以的。
B
保质不仅在于日期还在于储存
有人会说,为了口味和安全的双保险,只要在保质期前吃掉就绝对没问题了,实际上这个观点并不全面。
一般来说,保质期往往和另一个指标挨着,那就是“储存方式”。根据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中的定义,保质期指的是: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储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例如,采取巴氏灭菌法的鲜奶往往会注明在冰箱里冷藏储存,有的甚至还会标出具体的温度区间。如果在太阳下放着,不用等到保质期里说的三四天,可能两小时就已经不能吃了。诸如海苔这类外包装套着小包装的食品也是同理,如果拆开外包装,将其放置在比较潮湿的地方储存,再拿出来的时候很可能就已经失去了脆脆的口感。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也极容易被人忽视的地方:开了包装的食物和全新包装的食物相比,保质期要重新计算。当你打开包装之后,食品原本的环境就会被破坏,这种破坏性也会随食物种类的不同而变化。例如鲜肉,在真空包装里能放两三天,但在打开包装令其接触外来空气的那一刻,细菌就已经在滋生、繁衍。哪怕采取将其重新冷藏、放在密封袋里保鲜等措施,也避免不了其在原定的保质期前就会变质的可能。对于那些保质期长的食品而言,打开包装的那一刻,它的美味程度就注定会直线下降了。
C
怎样依据保质期判断能不能吃?
保质期较短的食品:如鲜肉、鲜奶,或者在店里购买的蛋糕、寿司、便当等即做即食类食品,此类食品,建议按照食品包装上的建议进行储存,过期了就算未开袋也不要再食用了。
保质期较长的食品:相对而言,这类食物只要没有异味,表面没有发霉痕迹,即使过了保质期几天也是可以吃的,只不过口感可能没以前那样好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保质期当天的 24 点以前吃和 24 点以后吃区别不大,但过期 1 天和过期 1 年差别可就大了。
生活中还有一类食品,由于太过常见而容易忽略它们的保质期,那就是每天做饭都离不开的调料。很多人习惯把调料单独拿出来放在调料盒里,但这样其实就已经在缩减它的保质时间了。而且对于这些调料的储存方式也会被很多人忽略,比如你到厨房拿起蚝油瓶仔细看,会发现它上面标注了要冷藏储存。因此,调料瓶最好用选可以密封的,并且写上存放时间。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