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将走向何方?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11版 新闻调查
·“共享经济”将走向何方?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38     
-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11 新闻调查 2021.9.17 星期五

“共享经济”将走向何方?
  今年年初,国家信息中心网站发布了《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2020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约为33773亿元,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为8.3亿人。未来5年,我国共享经济的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0%以上。
  伴随着共享经济各行各业的渗透,共享行业由单一领域的深耕,正在走向多元化的业务布局。但共享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坐专车司机常常不认路,共享单车经常扫码打不开,住民宿并没有酒店那么周到的设施和服务等正在制约着共享行业的发展。
A.
共享单车是否还有未来
  提到共享单车,不少人会想起小黄车、小蓝车和至今押金无法退还的酷骑单车、ofo单车,这些共享单车曾风靡一时,而后又在大部分地区销声匿迹。
  2018年ofo资金链面临危机,处于破产的境地,面对无数的债务,ofo小黄车无力退还用户押金,时至今日还有众多用户的押金未退。
  而摩拜也难逃困境,在2018年4月3日,摩拜被美团以27亿美元的价格全资收购,摩拜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淡出大众视野,但所幸不像ofo 一样几乎彻底败了。
  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中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已稳定在2亿人以上,2020年则达到了2.53亿。然而与稳定增长的用户数量相对应的,却是整个共享单车行业的节节败退,甚至曾经的领跑者ofo与摩拜如今也几乎成为了历史,虽然摩拜是因为“刷上”了美团的“黄漆”,但ofo则已经进入“查无此人”的地步。如今共享单车行业的幸存者,也只剩下哈啰、美团和青桔等。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2月,倒闭、停运,或是转让的共享单车平台已有60余家,再加上尚未披露的平台,甚至可能达到上百家之多。
  目前虽然ofo和摩拜都失败了,然而共享单车市场并未被抛弃。哈啰单车、美团单车以及青桔单车等在当前都展现出了不错的发展态势。但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共享单车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9月15日下午,记者在成都市中心红星路与总府路交汇处看到,不少共享单车停得乱七八糟,甚至连路人经过都要侧身或者绕行,有些车辆更是直接摆放在了快车道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科普专家袁岚峰表示,在城市和交通智慧化的大浪潮下,多元化、弹性化和共享化的新型交通服务是新时代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的重要特点。目前共享单车行业进入生态友好的新阶段,也是共享单车行业的3.0时代。共享单车企业应更加重视高质量发展,而符合政策导向、满足用户需求已成为引导生产要素配置的核心指标,产业组织竞争模式的重构成为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构建的关键所在。依托“企业-政府-用户”的共建共治共享打造“三元生态圈”,进而开展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竞争成为新潮流。
B.
共享充电宝价格遭诟病
  近年来,共享消费领域服务价格一路上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今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多部门召开行政指导会,要求怪兽、小电、来电等8个共享消费品牌经营企业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和竞争行为。8月30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消息称,此次整改活动涉及的6个共享充电宝品牌已下调部分机柜价格。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在成都一些热门商圈和医院等特殊场景,共享充电宝的起步价已达到每小时3元-4元,而在酒吧、夜店,每小时更是高达10元。
  近日,记者在万象城租借了一个怪兽充电宝,充电时长:2小时50分钟,价格:9元。
  记者了解到,在共享充电宝上市之初,半小时内免费,每超一小时,多收1元,现在免费时段仅有5分钟。一般情况下,手机充满电需要两小时左右。那么,3块钱一小时的小功率充电宝,给手机充满电至少要6元,而其每天消耗的电费不足4元,且共享充电宝成本也才50元左右。
  除了涨价被消费者吐槽,记者采访中还发现,归还难、必须原地归还,也成为这一共享产品的新问题。
  有消费者向记者反映,此前她在上地铁前在路边借用了某品牌的充电宝,归还时却找不到归还点,直到晚上9点半才归还成功。这次充电,花费高达20元,该消费者觉得难以接受。
  事实上,近年来,共享充电宝充电慢、充电贵、无处归还、乱扣费等问题,屡屡被消费者诟病。记者从黑猫投诉上看到,截至8月31日,仅咻电、来电这两个品牌充电宝的投诉量就已超过7200条。
  下一步,市场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共享消费领域的监管力度,要求各企业严格价格调整内部合规审查流程,如实、及时公示计价规则和计价标准。
  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移动设备充电服务仅占潜在POI(兴趣点)的9.3%,这一相对不高的渗透率为各共享充电运营商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
  有研究中心预测称,未来我国共享充电宝的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78亿元。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共享充电宝的投放区域亟需下沉,尽管赛道上的各玩家已经开始向三四线城市布局,但下沉市场的培育预计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C.
多少共享赛道陷入困局
  尽管如今共享单车赛道的热度不断下降,投资也回归理性,但是共享单车背后的“共享经济”,却仍吸引了诸多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关注。事实上,如今各种打着共享经济旗号的分时租赁产品及服务依旧在市场中并不少见,例如共享充电宝、共享汽车、共享办公、共享雨伞、共享衣橱等。
  曾经,共享衣橱一度也是投资人青睐的风口,但之后逐渐走向消失。
  据IT桔子数据显示,至少有10家共享租衣的企业已停止运营——去租吧、跳色衣橱、衣二三、有衣、爱美无忧、喵搭、美衣共享、尖果儿与魔法衣橱等。
  新零售专家潘玉明曾表示,“多数人不会接受这一模式,觉得穿了别人的旧衣服。”服装属于私密性较强的商品,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愿意穿二手衣服的人只会是一小部分,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共享衣橱行业在用户数量增长上的天花板。
  2017年,数不清的行业企图搭上“共享经济”这趟顺风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卫生纸、共享雨伞……它们都试图在共享风口下分一杯羹。
  一如高光时刻来之迅速,坠落也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在共享出行领域,共享汽车和共享单车的命运极其相似。随着被寄予厚望的共享单车故事渐渐落幕,对打着共享经济旗号的项目,资本的投资热情也逐渐冷却,共享汽车也不再有人青睐。
  2019年,共享汽车行业的融资数仅为4笔。可以对比的一组数据是,2017年,共享经济行业整体融资超千亿元,其中,超过700亿元都投入共享汽车赛道,全国运营车辆已经达到6万辆。
  2021年后,共享汽车行业更加波动四起。头部品牌GoFun的CEO离职,业务下滑、转型不顺、拖薪裁员等负面消息传出;风光一时的盼达用车发布公告称,由于公司经营原因,于2021年2月1日起暂停运营……
  同样光环黯淡的,还有共享办公。五六年前,共享办公也一度是热门风口。
  据国务院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至2015年间我国联合办公空间(含孵化器)数量从50家发展到2300家,翻46了倍,到2016年超过4200家。
  但之后几年,共享办公便进入资本寒冬。IT桔子信息显示,与热闹的2016年相比,截至2017年11月,联合办公行业仅有10家企业获得了融资。
  进入2018年后,联合办公行业众多公司虽然靠合并和并购不断扩大规模,但触礁者居多。地库、孔雀机构、Mad Space等联合办公空间先后退出市场……
  共享经济大潮中,无数的钱和创业项目最终消失得无声无息。
专家把脉
共享经济路在哪里
  8月底,市场监管总局发文称,近年来以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为代表的共享消费领域服务价格一路上涨,消费者感知明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近期,在市场监管总局的行政指导下,哈啰、青桔怪兽、小电、来电、街电、搜电8个共享消费品牌经营企业积极整改,取得成效。
  竞争法领域专家、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旭认为,共享经济这五六年来发展很快,而一系列的并购,都没被调查过,现在属于“补课”阶段。近两年来共享充电宝涨价的问题也受到消费者关注,现在商场里很多充电宝品牌收费都达到了6元一个小时。因涨价问题,也引发了监管层关注。
  在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樊治平看来,共享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已经渗入出行、空间、金融、医疗、公共资源等多个领域。未来,中国共享经济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预计到2023年,市场规模会达到5万亿元。
  樊治平介绍,根据国外机构预测,到2025年全球共享单车交易规模将达到1000亿美元、共享汽车交易规模将达到104.8亿美元。
  樊治平认为,在这样巨大的市场中,共享平台将面临如果优化服务资源配置、付费模式选择、定价策略设计、服务产品投放优化设计等一系列科学问题需要解决。消费质量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李欣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