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质量报舆情监测中心利用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单位网站和微博的观察,以及对各大社交网站、论坛的监测,依据事件新闻转载量、微博微信转发和评论数等数据,监测出一周以来关注度较高的质量热点事件。
消费质量报全媒体中心
记者王钰
相关搜索
截至7月22日17:00,搜索关键词“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百度找到相关结果约330万个,找到相关资讯约1.21万篇;新浪微博找到相关结果约1.9万个;腾讯微信找到相关文章约2567条结果。
舆情回顾
7月21日,据“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消息,为营造未成年人良好上网环境,有效解决网络生态突出问题,中央网信办决定即日起启动“清朗· 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解决7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
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7类突出问题包括:直播、短视频平台涉未成年人问题;未成年人在线教育平台问题;儿童不良动漫动画作品问题;论坛社区、群圈等环节危害未成年人问题;网络“饭圈”乱象问题;不良社交行为和不良文化问题;以及防沉迷系统和“青少年模式”效能发挥不足问题。
其中,针对直播、短视频平台涉未成年人问题,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禁止诱导未成年人打赏行为,防止炫富拜金、奢靡享乐、卖惨“审丑”等现象对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导向。坚决清理散布暴力血腥、暗黑恐怖、教唆犯罪等内容的“邪典”视频。此外,还将深入整治诱导未成年人应援集资、高额消费、投票打榜、互撕谩骂、拉踩引战、刷量控评等“饭圈”乱象行为。
舆情背景
全国“扫黄打非”办开展了“护苗2020”专项行动,在2020年上半年,共查删处置了淫秽色情、恐怖暴力、低俗恶俗等不良信息603万余条。
2020年8月,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开展了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整治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沉迷网络游戏、低俗有害信息、不良网络文化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期间,共计取消违法网站许可或备案、关闭违法网站13942家,关闭各类违法违规账号578万个,排查未成年人网课平台1.3万余家,查删各类违法违规信息165万余条。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了相关部门、学校、网络服务提供者等各方主体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应承担的责任,其中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发布、传播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相关信息,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网信、公安等部门报告”。
今年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网络直播平台应当严禁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账号注册服务,为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账号注册服务应当征得监护人同意。
6月15日,中国网信网发文《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之后,多平台回应整治“饭圈乱象”。
6月17日,网易云音乐发布《关于打击“饭圈”乱象的公告》。
6月18日,豆瓣网发布《关于开展“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的公告》。
网友声音
@云海:净化网络环境,人人有责。
@森:支持,小朋友还是应该好好读书。
各界声音
中国法学会会员部副主任彭伶:一方面要落实各方责任、精准治理,另一方面要把牢网络入口、内容、过程、底线各个关口,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肖雪萍:对于青少年来说,首先,追星影响学习,因为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学习如何认识自己,学习认识世界,学习知识技能的时候。其次,这些明星都是包装出来的,长时间的追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舆情分析
近几年,随着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的迅速普及,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网络环境将未成年人包围,各种乱象频出,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现象。打造清朗的网络环境,不只是为了帮助青少年远离不良信息的危害,更是要帮助他们掌握好互联网工具,不断认识世界、提升自我。
未成年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时,并不具备分辨网络信息的能力,在缺乏有效保护的情况下,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极易受到损害。低俗信息很容易引起青少年的模仿行为,这种担忧绝非危言耸听。
网络世界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但网络世界不是法外之地,不是肆意妄为的空间,也要受法律与道德的约束。未成年人本就是一个特殊群体,心智尚不成熟,这就需要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积极履行监护人义务,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共同创造绿色网络空间,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