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借机融资 ●购卡单位借机逃税 ●“黄牛党”借机牟利 代币购物卡重返成都消费市场,专家揭底——— 如今,持“卡”消费已成一种时尚,主力便是各商家发行的购物卡。不过,有消息称央行正在对商家发放购物卡的行为进行摸底,并将出台法规进行监管。一些商家表示,一旦砍掉“购物卡”,很多企业会因此倒下。那么,商家发行购物卡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深层利益链呢? ●持卡时代——— “卡店”热闹像银行 “我买500元”,“我买两万”,“团购,需要20万。”这不是银行办理业务,而是商场在售卡。记者在成都春熙路某百货商场贵宾服务厅看到,售卡的柜台前已经排起了长龙。 据记者调查,目前成都市场上的购物卡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大型卖场自己发行的购物卡,只能在本商场内使用;还有一类卡可以在指定的商场、超市、饭店、酒店等多家商业企业通用。据知情者透露,购物卡市场容量已经达到数十亿元。 ●利益链之商家——— 借“卡”融资 “商家发放购物卡就是为融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正模认为,购买购物卡需要支付现金或支票,商超企业或第三方发卡机构通过发放购物卡可以快速收集现金,而消费者拿到购物卡后不可能一次性把卡内金额全消费掉。这个时间差产生的沉淀资金,是发卡机构所看重的。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超市负责人介绍,购物卡已成为行业内通行的“零利息融资”,每年购物卡的销售额占到整体零售额的三成以上,而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记者注意到,商超企业发放购物卡的一大作用在于稳定消费群体,提高销售额。而为了让购物卡使用更加频繁,发卡机构还会通过各种方式督促持卡者定期消费,比如,制定购物卡有效期。 专家指出,这类规定就是为了杜绝持卡人总不消费,导致新卡的需求降低,持续聚敛现金的作用会减弱等情况发生。 ●利益链之购卡单位——— 企业员工双逃税 “购物卡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部分 税收问题。”一家公司的财务人员向 记者道出了购物卡的一大好处。 比如,单位集中购买购物卡时商家能提供“办公用品””等名目的发票。以25%的纳税比例算,如果从当月300万元的利润中拿出20万元用于购买购物卡,那么纳税额就可以由原来的75万元变为70万元,减少了5万元。 而对企业员工来讲,按规定,福利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若将福利转化成购物卡,企业账面上走“办公用品”等项目后,员工就能逃掉这部分税。 ●利益链之“黄牛党”——— 变现赚差价 对于个人来讲,收到再多的购 物卡也抵不过手里握着现金实在。 一旦购物卡“泛滥”,一些人就有了将购物卡内的“电子币”变现的需求。但是,很多发卡单位在售卡的同时声明“此卡不能兑换现金”。在利益双方出现断层时,就衍生了“购物卡黄牛”这一职业。 “黄牛”咋从中赚取差价?比如,以1000元面值的购物卡为例,9.3折回收后,“黄牛”可以在商场内按1000元现金购物,从中赚到50元左右的差额。之所以低于按数字计算出来的70元,是因为“黄牛”收购来的购物卡会通过打折的方式帮准备结款的顾客刷购物卡,将购物卡内的电子币变现。 本报记者张晶 新闻背景 购物卡的“禁”与“解” 1998年12月11日,国务院纠风办公室以下达紧急通知的形式规定,“禁止印刷、发售、购买和使用各种代币购物卡”。 2001年1月19日,国务院纠风办、国家计委和中国人民银行三部委联合再次重申禁令。 2003年,购物卡重返深圳、广州等地。 2004年8月下旬,全球零售老大沃尔玛上书国务院纠风办公室,寻求“解禁令”。沃尔玛坦言,购物卡“禁而不止”,造成沃尔玛节日期间的销售额下降20%。 2009年4月,央行总行发布公告称,目前各地区央行分行都在摸底非金融机构从事支付业务的情况。央行极有可能出台相关法规,将这些类似银行业务的机构正式纳入监管范围。央行提到的“非金融机构从事支付业务”,正是各商场、超市以及第三方发卡机构发行的具有支付功能的购物卡。 本报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