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消费质量报 > 美食食品(15版)

闻香难辨茶滋味
 

  新茶掺旧茶成业内的“公开秘密”
  食品安全风险
  ●大调查●
  夏茶即将上市,许多茶叶销售商打出了“新茶上市”的宣传以吸引消费者前往购买。日前,一位多年从事茶叶经营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在新茶中掺加旧茶,是茶叶行业内“公开秘密”。对此,记者对成都部分茶叶市场及茶叶专卖进行了调查。
  A 自曝内幕
  旧茶卖出新茶价
  日前,多年从事经营茶叶的孙先生告诉记者,大多数消费者不懂得区分茶叶的好坏和优劣,这就给不法商贩提供了牟取暴利和制假贩假的空间,而在新茶中掺加旧茶竟成为茶叶行业内的“公开秘密”。
  据孙先生透露:目前成都茶叶批发市场的春尖新茶每公斤60元至120元,经销商最少会以30%的比例添加陈茶。以一公斤实际价值60元的春尖新茶为例,添加30%的陈茶后每斤实际利润至少能增加10元左右。
  更有甚者,一些茶叶经销商由于懂得茶叶的性质,将一些陈年绿茶经过一番“制作”后,变成了翠绿的新茶。他们在低价收购绿茶后,用电风扇吹掉叶内的灰尘,然后热锅炒,再添加些食用油和染色剂以及香料,翠绿的“新茶”就出炉了。还有的商贩竟拿一些低档茶叶换上华丽的包装当高档茶来卖。
  B 记者调查
  茶叶市场问题不少
  专卖店:袋装比散装便宜19日,在成都玉沙路的一家竹叶青专卖店里,正在购买茶叶的成都市民李尚民告诉记者,自己曾经买茶时遭骗过。他回忆说,当时老板向他介绍了各类茶的口味,在介绍杭州龙井时,老板说这个茶的味道比较浓,而且泡4次以上味道还特别香。李尚民于是花300元买了0.5公斤杭州龙井。
  后来李尚民拿到单位上,同事把自己买的杭州龙井拿出来跟他买的杭州龙进行对比,发现他买的杭州龙井颜色有点暗,而且发灰。随后,李尚民让懂茶叶的人仔细辨认,结果发现他买的杭州龙井竟然是陈茶……
  记者观察了几位购买茶叶的顾客后发现,顾客在买茶叶的时候,都是先看茶叶的颜色,再闻闻味道,然后就和茶叶店老板砍价,问他们知不知道如何辨认新旧茶叶,他们都摇头表示不知道。
  在成都市水碾河路三立茶行,记者问店员有没有便宜点的茶叶,想多买一点。店员打开冰柜里放着的一袋散装茶叶说,“这种素毛峰,9元一斤。”见记者没吭声,店员接着说:“还有更便宜的要不要?”店员所指的“更便宜”茶叶为550克包装,价格为8元。“咋个袋装的还比散装的便宜哦?”记者捏了捏茶叶,感觉都是茶叶碎末。店员笑笑说,“因为那是去年的陈茶,要过期了。看你要买得多才这样优惠,买得少的话,价格要贵许多。”
  在不远的成都一心桥附近的一茶行里,记者同样看到了较为便宜,但是质量也不是很好的茶叶。“这是素毛峰,别看便宜,泡起来口感不错。”“这些都是什么时候的茶?”“都是去年的茶。”“质量没问题吧?”“保证没问题。”
  【业内揭秘】
  孙先生向记者透露,在新茶中混入陈茶———这是部分商贩以次充好的普遍做法。更有甚者,有些商贩为了赚取更大利润,拿一些低档茶叶换上华丽的包装当高档的卖,商贩这样做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茶叶懂不懂,非专业人士是很难看得出来。
  据孙先生介绍,茶叶属于食品类,一般的保鲜期是一年,保质期是18个月,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保存一年后便会因氧化、吸潮霉变而丧失香味,而茶叶碎末、茶梗、劣质茶叶泡成的所谓“垃圾茶”,不但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而且灰尘多,茶铅含量高,长期使用对肝脏和肾都有损害。批发城:散装茶叶包装变成“精品”
  7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成都五块石的西南茶叶批发城,见记者路过,不少茶叶批发店销售人员都会热情地迎上来问:“买不买茶?全是新茶好茶,自己喝还是送人嘛?”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在其中一家“黄记茶行”内,记者表明要买好茶,老板拿出一种茶叶说这是新茶,质量很好,但价格较贵,要45元一斤。见记者没有要买的意思,老板说,如果送人或是单位买的话,可以买散装茶叶,他们可以将散装茶叶进行精品包装。
  记者在该茶叶批发城看到,这里的很多茶叶批发店都陈列有精品包装的空盒,上面标识着“极品”、“一级”等字样,这些茶叶店都要提供将散装茶叶包
  装成“精品”的服务,让记者不得不怀疑柜台上包装精美的精品茶叶的真实性。
  在“德源茶行”里,记者表明要买安溪铁观音,茶商拿出一种茶叶告诉记者,这是上好的铁观音。随即问记者是自己喝还是送人,当得知买来送人并请其代为挑选时,老板便极力推荐记者买一般的散装“铁观音”,可以加5元钱买个像样的包装盒进行包装,一般的铁观音就变成特级的了。说完老板得意地笑了笑,还不停地说这样为记者省了不少钱。
  【业内揭秘】
  孙先生表示,散装茶一般价格很便宜,但如果经店方换了包装后,就成了“高级”、“××茶王”的精品茶了,价格陡升。一般来说,三四元一斤的茶叶,经过商家一番精美包装后,其价格立即翻10多倍。这些经过改头换面的高昂“精品茶叶”,大多数被送进了茶楼。一些茶楼
  为了节省成本谋取暴利,明知这些包装精美的茶叶是冒牌货,照样进货。而当茶楼将茶叶卖给顾客时,价格则高许多。“茶叶暴利惊人,消费者是最终受害者。”着为业内人士说。
  刘瑜 本报记者 田乐
  C 专家支招
  茶企应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近年来,相关各方加大了对茶农和茶叶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使我国茶产业发展喜人,茶叶产量突破10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的茶叶生产国。但我国茶产业总产值和附加值并不高,行业发展水平落后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观。虽然国家出台了《关于严格控制茶叶农药残留量加强茶叶质量监督管理的通知》、《茶叶检验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对茶叶市场进行规范,但我国茶叶行业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四川明智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近期对成都市茶叶市场进行市场风险调研的结果表明,近期发现茶叶市场依然存在以下问题:新茶掺着旧茶卖,等级以次充好;未注明茶叶质量等级和标注的执行标准已经作废;水分超标;农残超标(部分产品存在三氯杀螨醇超标);陈茶、仿冒名茶出售;散装茶叶生产日期缺失等现象依然存在。由此可见,茶叶的安全风险和市场风险仍然是政府监管和市场监管中亟需重视的问题。
  从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茶叶市场管理比较混乱,市场销售的部分茶叶质量难以保证。建议相关部分尽快出台《茶叶行业等级标准》,对茶叶等级进行具体规范;加强对茶叶流通领域的监管,加大对弄虚作假等事件的处理力度;茶叶生产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建立品牌的营销体系和营销网络———直销店模式,减少中间环节。同时,茶叶生产企业存在政策风险、市场管理监控松懈、税务管理风险、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等系统性风险,因此,茶叶生产企业应当针对茶叶行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本报记者 田乐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