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消费质量报 > 民生维权(04版)

购药须小心,提防被“忽悠”
 

  成都有些药店店员巧舌如簧诱你多掏钱
  如今,每当得了头疼感冒这类小病,很多人往往选择去路边药房买药。不过,你知道吗,“买药”事虽小,里面的学问却大。也许在不经意间,你就会走进药品推销员设置的陷阱里,多花了钱还不见得买到了合适的药。
  日前,记者以买药人的身份走访了成都市内几家药房,感受了一回“买药”的学问……
  陷阱一
  假借“药”名推销健字号产品在成都春熙路的德仁堂药店,记者以眼睛干涩为由向某店员提出购买眼药水。对方从货架上拿起一个盒子热情地推销道:“你看,这是XX药,是专门针对你这种症状的,效果特别好还便宜,才15元,一般滴几次就好了。”
  掏钱时,记者无意间发现,这个被店员称为“XX药”的产品外包装上竟然是“**健消字号第****”,而不是药品的“身份证”———“国药准字号”。
  记者提出疑问后,该店员又拿出另一个盒子说:“这种药的效果也很好,也是专门针对你这种情况的。”记者看到,该药的批准文号也是“健字号”,于是问有没有便宜点的药品。店员有点不耐烦了:“我给你说的这种药不仅效果好而且是专门针对你这种情况的!”见此,记者表示再看看,离开了该药房。
  随后,记者来到太极大药房旗舰店,提出购买“珍珠明目滴眼液”。店员从货架上熟练地取出一盒批准文号为“鲁卫消字”的产品递给记者。“你说的那种药是老年人用的,对你的症状没有太好的作用。”店员极力向记者解释,“我给你推荐的这种药才是专门针对你的情况的。”见记者不为所动,对方当即指向一个方位:“你自己过去看!”
  陷阱二
  店员游说买贵药
  在成都玉双路附近一家药房内,记者称有点感冒,要求购买“康泰克”。店员一边把“康泰克”拿在手中,一边开票问:“头疼吗?嗓子疼吗?”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她抬头说:“那你不如吃菖菖菖呢,见效快,没有副作用。”记者听从了店员的推荐,付钱买药。拿到药时记者才发现,这两盒药的名字、厂家闻所未闻,其价格却达70元。
  陷阱三
  新老包装价差大
  在某药房,记者提出购买“珍珠明目滴眼液”。店员立即从货架上显眼处取出一个标价13元、包装精美的小盒,并热情地介绍效果。
  见记者指着货架底层同样品名且价格仅2元钱的“珍珠明目滴眼液”时,店员当即表示:“你说的那种是老包装了。我给你说的这种新包装里面有两支,可以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感染,更加卫生安全。”记者拿起两支总价4块钱的老包装药水表示购买时,店员再次劝道:“这种老包装的效果比新包装来得慢,新包装的更好。”
  这时,记者看到,一位男士挑选了两瓶总价4元钱的药,而其隔壁的同名药品价格为19元。记者问他为何买如此便宜的药时,他说:“那些药水我都用过,感觉都差不多———况且医生喊我就买这种,说效果一样。”
  本报记者张晶实习生高雅茜
  编辑手记
  受“有病治病、无病消灾”思想的影响,部分消费者只是凭感觉或轻信广告和店员的推荐去购买,殊不知对方有可能是带着推销使命,通过买高价药从中获取巨额回扣。所以,消费者买药前一定要听医嘱,不要轻信药店店员推荐;买药后,要保留购药发票以及药品包装盒等,万一被坑害后可作为投诉依据。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