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消费质量报 > 专题(08版)

改革托起武胜粮食人希望
 

  ———广安市武胜县粮食局改革纪实
  结束对武胜县粮食局局长周彬的采访,已近上午11点56分。走在粮食局办公楼上不难发现,各业务股室虚掩着的大门内,工作人员仍埋头处理着各种事情,几乎看不出有准备下班的迹象。
  忙碌———是我们走进粮食局的最初印象。
  “今年特别繁忙,加班已经是家常随饭。”去年底走马上任的周彬局长如是介绍。而众多武胜粮食人都知道,这是新任领导班子实施改革的必然,是改革带来了生机,是改革带来了活力!
  改革———是武胜粮食人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120余位武胜粮食人,渴望改革、重振武胜粮食系统的辉煌,是局新领导班子下定决心改革的原动力;
  120余位武胜粮食人,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大事的内心渴望,是局新领导班子拓展改革思路的基石;
  武胜县委、县政府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对武胜粮食系统的希望,是促使局新领导班子强化改革的推动力;
  “早改革、早受益,不改革,企业的发展前途令人忧。”这是武胜粮食局领导班子成员的共识:现状促使改革,只有改革,武胜粮食系统才有希望。
  “2009年上半年改革的艰辛、阵痛,个中滋味只有‘圈内人’才能品味得到,改革显现的良好势头,只有员工才最有发言权。”这是结束采访时,周彬说的一句打总结的话。
  1 动力篇
  “改革才有出路”
  面对全县粮食系统职工月收入仅550元的现状,武胜粮食局领导班子成员和所有武胜粮食人一致认为:只有改革才能让全县粮食系统的经营、管理“活起来”。
  是“责任”让局班子下定改革决心
2008年12月12日,周彬从武胜县白坪乡党委书记调任县粮食局长。
  上任第一天了解到的基本情况,让周彬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员工的月收入只有550元,仅仅是养家糊口,都很不容易。全局下属的广安绿源粮油购销储运有限公司、武胜国家粮食储备库、四川省川粮米业武胜有限公司,几年来,企业发展滞步不前、经营非常黯淡、经费入不敷出。面对如此现状,这位一直以追求卓越的新任局长明显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党委书记谢修华、副局长杨永胜等领导班子成员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使命。
  企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客观地摆在世人的面前,既有的困难如此之大,又要确保粮食安全,班子成员怎能坐视不管?而如果只靠“吃老本”或寻求财政支持,长此以往,财政负担将非常沉重,或将“坐吃山空”,后果将十分严重。面对这样的状况,周彬所带领的领导班子感到
  “后怕”,也坚定了班子成员的改革决心。
  “说实在的,当初步了解到目前的现状、特别是员工的收入时,那种心情是难以言表的。让班子成员很受鼓舞的是:即使大家的收入很低,但武胜粮食人还是坚持工作、尽责尽力地干好本职工作。道理很简单:武胜粮食人热爱自己的职业,大家渴望新的领导班子通过锐意进取,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完善粮食流通体制,促进粮食企业健康发展,重振武胜粮食系统辉煌。”采访中,周彬、谢修华、杨永胜谈起实施改革前武胜整个粮食系统员工的收入和大家渴望改革的心情,他们语言中出现最多的词是“沉重”和“责任”。
  一次特殊的“质询”
  “改革才有出路”,这是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员工的共识。可在千头万绪下,到底怎样改?
  “没有照搬的模式,只有在县委、县政府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帮助下,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才能解决问题。”在周彬等领导班子成员眼里,改革之路可谓曲折。改革肯定会触动极个别员工的既得利益,但只要符合绝大多数员工以及企业的利益,任何阻力都不能阻挡。
  尽管员工们渴望改革,但是,传统的思维模式仍然禁锢着个别员工的思维方式,落后的观念制约着改革的进程。
  在周彬的脑子里,一段“质询”让他记忆犹新。
  今年上半年的一天,他接到一个电话,一看号码,得知是本系统一位老员工打来的。对方称想沟通一下关于改革的具体举措。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参与到改革中,工作再忙,也要安排时间。也就在当天下班后,他们相约在武胜嘉陵江畔。
  “为什么要如此大动干戈地改革?在此之前,武胜粮食系统也曾经尝试过,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企业以及员工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体现。现在个别员工安于现状,吃惯了‘大锅饭’,反对甚至阻扰的声音,可能会制造出很多麻烦,这些因素对新班子的影响都很大……”一连串的质问,让周彬感受到了因改革带来的各种压力。
  “这也是武胜粮食系统的一个缩影,一方面表明员工对改革的参与性和迫切性,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个别员工对改革缺乏足够的信心。”周彬从这次谈话中悟到:改革绝非易事,来自各方面的阻力难以预料。按照班子成员的说法:“不真实了解企业的状况,不正确看待员工的诉求,不正视粮食市场的走势,不准确把握相关政策方针,改革只能悬在空中,给企业和员工带来合法利益只是空中楼阁。”
  新班子拿出“诊断书”
  通过深入调研,在短短时间内,新班子给出了这样的“诊断”:武胜粮食系统,无论是机关还是企业,由于长期工作在本系统,虽然对本行业经营较为擅长,但经营管理思想和手段非常落后,不仅粮食经营本身没有做深做广,更没有向新的领域
  进行项目拓展,部分员工经济意识和风险意识欠缺,单纯靠储备指标过日子的思想较为严重,怕担风险,不敢闯市场,企业的发展裹足不前。
  另外,政企关系不顺,企业决策民主较差,吸纳员工智慧的渠道不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重管理轻经营意思突出,经营范围狭窄,手段单
  一,用人机制不当,人员臃肿、合力不够,论资排辈,激励机制亟待完善,吃大锅饭现象突出。这一切都
  是周彬及班子成员在改革中必须化解的难题。
  当然,机构设置不优也是制约改革的“绊脚石”。绿源粮油购销储运有限公司、武胜国家粮食储备库、四川省川粮米业武胜有限公司的绝大多数业务重叠,运行费用重复,相互之间恶性竞争导致经营成本高居不下。
  2 决策篇
  改革从整合资源入手
  如何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关系到改革的成败,通过调研、讨论,武胜粮食局班子成员达成共识:以提高员工收入为突破口、以整合资源为抓手,全方位进行改革。
  调研找到突破口
  “通过调研,制约企业发展的‘肠梗阻’已经找到,推出的具体改革方案也是按照实际情况制定的,具体落实强化执行力等方面,就尤为重要。”班子成员明白:推进改革、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举措对路将决定改革的成败。
  可到底如何决策?又该如何寻找改革的突破口?
  局班子成员通过深入调查后达成共识:必须以提高职工收入水平为突破口进行全方位改革。于是在年前召开了历任老领导、机关中层干部、企业领导层参加的研讨会,在研讨会上,绝大多数人员追忆了粮食过去的辉煌,表达了要将重树雄风的强烈愿望。虽然部分企业领导不敢接受新的任务和挑战,但通过讨论、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只有企业负责人直面挑战,改革才能取得实效。在随后的调研中,班子成员了解到企业原来的运作确实有许多问题,如经费入不敷出、资源分散不利整体发挥作用、分配机制呈现吃大锅饭现象、企业思想僵化、恶性竞争、员工组合不合理(机关人多,基层人少)、人员进出渠道不畅等。通过研讨、调研、分析,新班子做出决策:全系统进行全方位改革。
  以整合资源为抓手
  改革的第一步是整合资源。
  今年3月,武胜县粮食局下属的“广安绿源粮油购销储运有限公司、武胜国家粮食储备库、四川省川粮米业武胜有限公司”合并,成立有94人员工队伍的“天禾公司”,实行统一管理,整体经营。
  天禾公司机构设置实行三级管理体制:即“董事会、总经理层、各业务部”。同时,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成立监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另外,按照分块分线负责的原则,公司下设“综合部、仓储部、财务部、经营部、开发部”5个部门,按照各自分工,各司其职开展整个公司的业务工作。其中,仓储部以武胜县国家粮食储备库、广安绿源粮油购销储运有限责任公司和川粮米业武胜有限公司以及在建的国家粮食储备二库等单位的仓储设施为基础,负责按照标准开展储备工作等;而经营部则以粮油批发市场和粮食系统闲置资源以及川粮米业的大米加工厂等组成,负责粮食经营工作;开发部则主要从事粮食以外的其他业务工作。
  “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用人标准,的确调动了每个员工的积极性,经营指标的科学确定,也为‘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员工搭建了展现自己能力的舞台。立足粮食领域,开展多种经营,实现企业效益的增长。”周彬这样评价武胜粮食系统改革的具体方案。
  不拘一格用人才
  年过五旬的天禾公司总经理李长贵是不折不扣的老粮食人了,几十年跟粮食打交道,练就了他对粮食质量好坏鉴别的一双慧眼,曾经担任过武胜县粮食局副局长的他,自然对行业内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对改革的渴望和热情溢于言表。
  “简直没有想到,我这么年轻,局党委、行政能让我担任武胜县粮贸建筑公司总经理,这完全体现了局领导‘不拘一格’的用人标准。”该公司总经理邓少林说起担任“一把手”这个位置,感到非常幸运,“这在以前论资排辈的用人体制下,想都不敢想。”
  “我原来是公司的一个项目经理,有业务就做,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工作状态,没有业务就干自己的事情,在当地有自己的宾馆等业务,应该说‘不差钱’。是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吸引了自己加盟这个团队。”天禾公司经营部经理李佑林很坦然:“现在的工作状态与改革前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40多岁了,也算是一个老粮食人,碌碌无为度日子,总感觉无颜面,总想干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看到领导班子对改革的付出、投入,自己不站到第一线,岂不是对咱粮食人丢脸?”
  听到武胜粮食系统支持改革的声音,周彬内心感到很释怀,员工们对武胜粮食系统改革的支持和热衷,更是促进了领导班子改革的决心和毅力。
  其实,有一个蓝图始终勾勒在武胜县粮食局班子成员的脑海中,那就是“强企业、富员工”。“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需要付出才能实现。”
  3 势头篇
  改革犹如春风化雨
  员工收入提高了,干劲也大大提升,通过改革,武胜粮食系统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员工收入提高了“我最讨厌‘光说不练’的工作作风。”快人快语的李长贵喜欢别人叫他李大哥。在他的办公室,40多分钟的采访,数次被汇报工作的员工打断。看着自己办公桌上堆放的几文件,“李大哥”自言自语:“今天晚上又要加班了,要是放在单位改革前,文件堆放几
天也不用着急处理,大锅饭吃惯了,时间一长就感觉很自然,反正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差不多。晚上加班干工作?简直是天方夜谭。”
  “不努力干,咋个完成局下达的今年100万元的利润指标!特别是天禾公司今年3月才成立,理顺各项工作就够繁杂的了,同时,眼光还要盯紧市场,随时掌握市场的变换,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员工以前的积极性没法跟现在比,利用分配机制杠杆,撬动了工作动力,改革半年,现在一般的员工基础工资已经从原来每月550元,调整为“基薪+年薪”标准工资每年16000元。”说起改革带来的良好发展势头,自信写在李长贵脸上。
  “别看周局长一副书生摸样,工作逗硬起来,就是我们这些老粮食人也惧怕三分。准确地讲,这届班子强调执行力,硬朗、实干的工作作风感染了员工”。
  李长贵回忆说:“今年6月中旬,周局长等一行,对天禾公司下属的飞龙、鸣钟、中滩等粮管所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突击检查发现,柴草堆码扎乱、望板涂料松动、电线线路不规范、房顶瓦块悬空等不安全因素在这三个粮管所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发现后他现场要求立即整改,并告知其他粮管所也要对照检查,主动整治。在以后的检查中,如果发现类似的问题,坚决惩处。”
  “向一切学习,学习一切”
  “向一切学习,学习一切。”这也是这届领导班子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体现。
  今年上半年,党委书记谢修华、副局长杨永胜等一行就曾到简阳呈祥粮油配送中心、广汉城西粮站、连山省储备库和江油青莲粮站等单位考察学习。
  “经营方式活、吃苦精神强、经营理念新”,是我们此行感触最深的。用谢修华的话说就是:“一些细节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简阳呈祥粮油配送中心是一家民营粮油经营部,注重服务质量是企业立足之本,即使是1元钱的商品也送货上门,员工经常自己卸货到深夜。连山粮站员工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只为多收稻谷。城西粮站则从事粮油加工,将大米销往各大酒厂和批发市场。
  多元化经营,是武胜粮食系统改革的路径之一。通过外出考察学习,上下一心达成了共识。
  榜样的作用
  在经营部经理李佑林看来,好的东西就应该借鉴推广。在改革前,粮食运到仓库后,喊员工自己卸货自己都没有底气。员工的理由也很充分:“我又不是搬运工,凭什么叫我卸货?再说,我又没有多拿一分钱。”就这些琐碎的事,也常常让人犯难。
  “现在改变了,今年局下达了30万元的利润指标,超过部分按照50%奖励各级员工,员工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自觉充当起了搬运工的角色。同时,即使是1元钱的货物,也主动送到客户手中。”
  “干得多,收入也多,以前抱着550元的月收入,懒散惯了,现在谁不愿意腰包充实呢?”员工很朴实的语言,让李佑林感到欣慰。
  李佑林深知,要让员工动起来,作为部门的“班长”要率先垂范。而改革的难点之一在于人员安排上,以前是“因人设岗”,现在是“因事设岗”。机制上的转变,必然要涉及个别员工的利益。
  “自己的爱人在粮食系统干了多年,由于种种原因,因改革需要设置的岗位并不适合她,是安排在相对轻松的行政部门还是其他部门?很多员工都在观望。”李佑林明白,观望的背后,是在考量部门负责人对改革的决心。
  在经营部现场,李佑林指着大门:“看见了吗?坐在门卫室里的那位女同志,就是我爱人,这就是改革后,她新的工作岗位。”
  “说实在的,我当这个经理,绝不是看中自身的利益。是武胜县粮食系统今年通过改革所激发的一种工作激情和工作氛围吸引了我,这不仅是我个人所想,也是绝大多数员工的共识。”
  一份工作报表让李佑林这段时间心头很了然,自己也算是武胜县老粮食人了,从来就没有看到过如此好的“收成”。截至目前,经营部粮食库容量创历史最高,下属的粮食加工厂生产的“龙女”牌大米,因为质量好,今年3月以来,销往成都、重庆、云南、贵州等市场1000多吨。“看着一车车粮食的运进、运出,喜悦之情只能从内心品味。”
  多种经营路更宽
  跳出粮食领域做大做强经营工作,武胜县粮食人既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600多亩的藕塘,预计可收获莲藕120万公斤,算算产值和利润是多少?”在武胜飞龙镇5村,站在荷塘边的谢修华书记喃喃自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甜甜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刻的谢修华,并不是沉醉在眼前的美景,而是盘算着今年的收成。
  天禾公司下属的开发部经理张国华等人,从今年以来就和这荷塘“打成一片”。“像照顾自己的娃儿一样呵护着这片藕田”。张国华这样戏称他们所做的工作。
  望着满目青翠、涨势喜人的莲藕,张国华感叹:这与周局长等领导班子成员的辛勤努力分不开。
  “周局长利用曾经在白坪乡的工作经历,通过市场考察后,引进了莲藕这个项目,并与飞龙镇5村签订了3年的土地承包合同,这也是粮食局改革实现多元化经营的具体表现。”
  莲藕涨势看好,并不意味着收入的增加。由于今年莲藕的价格市场还没有显现,能赚多少还是一个未知数。
  “实现多种经营,肯定有市场的风险,单一地把过多的人力、财力放在一个项目,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这一点,局领导班子充分地意识到。在张国华的打算中,下一步对芝麻油、豆制品、食用菌、花卉等领域的涉足,只是早晚的事。
  辛勤努力结硕果
  要说看到改革带来的良好发展势头,武胜县粮贸建筑公司总经理邓少林体会最深。
  建筑公司在县粮食局也称得上是“老企业”了,以前经营方式的单一、机制体制的僵化,今年接手这个公司一看财务报告,去年亏损7万余元。“当时就把我吓了一跳。”说起当时的情景,经理邓少林坦言。
  “一定要扭转目前的现状,带领一帮想干事的员工走出目前的困境,实现3年230万元的利润目标。”局领导班子下了“军令状”。
  利用原建筑公司办公室的条件,改造成立粮贸宾馆,是邓少林上任伊始给自己下的任务。
  任务归任务,可是,眼前的景象着实让邓少林感到为难。“原建筑公司所在的楼房除了大门看起来比较完好外,几乎每间办公室的门窗见不到完整之处,天花板上布满了蜘蛛网,用‘萧条’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改造需要钱,自筹60万元不够,员工把自己箱底的钱都拿出来了。“因为对改革充满信心,对局新班子的信任,员工们才有这样的底气。”在邓少林的记忆中,当时筹措资金的时候,场面让人动容。
  6月1日,是这群人付出艰辛后收获的日子,一个有24个标准间的粮贸宾馆在原址上拔地而起。不仅硬件设施符合市场的需求,而且通过社会招聘,引进了一批懂营销、懂管理的经营人才。
  “现在建筑公司的生意日渐看好。”邓少林有点自豪地说,目前公司下属不仅有粮贸宾馆这个经济实体,而且业务拓展势头看好。当地扶贫路4.8公里的修建、广电局的装修、双里桥等地的工地上,都有武胜县粮贸建筑公司的旗帜。
  本报记者薛源文/图
  ◆后记
   “我们只想通过脚踏实地的改革,为企业的发展勾勒新的蓝图,为员工谋求更多的实惠。‘强企业、富员工’这一改革理念我们始终在实际工作中践行。”
  在走访武胜县粮食系统中的这几天中,局领导班子这一段朴实的语言,不仅折射出他们改革的决心和毅力,也反映出务实的工作作风。
  在武胜县粮食局主办的“粮食人”内部刊物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天下之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国计民生,首在于粮,国脉民气,亦在于粮。面对市场的变化,粮食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之路究竟在何方?”
  其实,武胜粮食人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改革,必须全员参与,并分享改革成果。武胜粮食人通过半年的改革,已经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武胜县委书记甘用德在听取粮食工作汇报时,对粮食工作寄予了希望:逐步打破吃大锅饭的格局,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创业激情,广泛开展多种经营。
  广安市粮食局局长屠明春用了“观念新、思路清、办法多、成效显”评价武胜县粮食系统的改革。
  在武胜县粮食局局长周彬以及员工的眼里,改革呈现出的良好势头,只是改革刚刚起步,在改革的路上,还有艰难险阻横亘在大家的面前。但既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就要义无反顾地前行。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