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消费质量报 > 要闻(01版)

农夫山泉水源被指不宜饮用
 


    权威评测称水源只能作为工业用水,不能与人体接触

    “农夫山泉有点甜”、“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农夫山泉这些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广告语让不少消费者对其产品特别信赖。不过,农夫山泉现在却受到了质疑:其水源地之一的千岛湖,据权威机构评测,质量位居第Ⅳ类。这意味着千岛湖的水只能作为工业用水,即便要作娱乐用水也不能和人体接触。农夫山泉是不是问题水?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业人士。
    事件:千岛湖水仅为工业用水
    农夫山泉引发的争议,起因在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最新一期《中国地表水水质月报》。有媒体报道,《月报》指出农夫山泉的水源地之一的千岛湖,“今年1月被列入了Ⅳ类水源。”
    昨日,四川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叶姓专家告诉记者,我国水质评价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共分为五类。从被污染程度的轻重,从Ⅰ到Ⅴ。被质疑的千岛湖水即由此标准归入Ⅳ类水源。Ⅳ类地表水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
    回应:千岛湖水质没问题
    然而,去年年底,浙江省地表水水质评价图显示,千岛湖为Ⅱ类水,即适宜人体饮用。为何在短时间内其水源归类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千岛湖所在地淳安县环保局办公室主任童竹根告诉记者,采集水样会受许多因素影响,比如采样时间、采集地点以及当天天气状况等等。他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这份全国地表水水质月报,出现所谓千岛湖水质为Ⅳ类水,主要是由于新安江入湖口街口点位总氮偏高所致,而位于中心湖区的“三潭岛”及出湖口的“大坝前”两点位水质均符合Ⅲ类标准。
    “这是部分媒体不负责任、不客观的报道。”18日,农夫山泉媒体公关经理暴春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多个权威部门检测证实,千岛湖的水源没有任何问题,消费者完全可以放心饮用。”在发给记者的材料中,农夫山泉表示,浙江省环保厅曾对此公开答复,“千岛湖水质总体良好,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水库之一,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09年1月全国地表水水质月报,千岛湖营养状态指数在全国重点湖泊、水库中最低。
    追问:源水是否会影响水质?
    记者了解到,总氮是湖泊、水库水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主要用于衡量水体的富营养化状态,常用水质营养状态。那么,总氮偏高是否会影响水质,会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吗?
    “‘总氮’的说法非常笼统,如果是被列入Ⅳ类水,可能涉及多个指标超标。”中国医促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研究员赵飞虹昨日告诉记者,目前涉及水质的“氮”有氨氮、硝酸盐氮以及甲硝酸盐氮三种。氨氮是衡量水体被污染的观测指标之一,硝酸盐氮以及甲硝酸盐氮则是瓶装饮用水的重要卫生参考依据。
    这三种物质假如被人体摄入,会有哪些危害?“氨氮本身无毒,但如果摄入过量的话会破坏身体酸碱的动态平衡,并可能在碱性条件下被转化为致癌性很高的亚硝铵物质。”她对记者说。
    加工:工艺改变天然水性质
    据了解,企业一般都采用反渗透和纳滤等工艺对水质进行净化,几乎能将所有杂质滤掉。
    赵飞虹分析说,这些工艺净化能力都比较强,在过滤杂质的同时很容易将矿物质一起滤掉。“这样就不是天然弱碱性水,而是偏酸性,很多矿物元素也难以保持。”赵飞虹如是表示。
    同时,记者在农夫山泉包装上看到,在“饮用天然水特性指标”一栏中,以μg/100ml为单位标注了钙、镁、钾等矿物元素的含量,“实际上,应当以毫克(㎎)/升来表示。”赵飞虹说,以钙为例,经过换算就只有0.4毫克/升。“这样的天然水和纯净水几乎没啥两样。”
    原因:水质评价标准不一?
    “总氮偏高在全国湖库中是普遍现象,不过河流型水体水质总氮不作为评价指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也没把总氮列为饮用水水质指标。”四川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叶姓专家告诉记者。“由于国家对河流与湖库水质评价标准有所不同,所以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按河流水质评价标准评价,千岛湖水质完全达到Ⅱ类标准。”
    据了解,国家从2001年就开始着手水质评价标准,至今已在全国范围内征求了两次意见,但由于“事关重大,涉及面较大”,目前仍未出台修订结果。
    影响:农夫山泉陷信任危机
    千岛湖水质事件,让农夫山泉遭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由于其水源地之一在千岛湖,其生产的饮用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在国内不少论坛中,网友对此议论纷纷。有网友直接表示,“看来农夫山泉也不能喝了,又得回到煮开水喝的时代。”另有网友表示反对,认为“可能是竞争企业利用了媒体打击农夫山泉。”质疑声直接影响了销量。经销商纷纷打电话给农夫山泉总部,要求给出合理解释。更有偏激的经销商,立马要求退货。
    6月12日,深圳一家经销商就直接要求,向总部退掉1万箱水。
    本报记者 舒浩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