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消费质量报 > 美食食品(16版)

缺品牌川茶难“飘香”
 

  【主题策划】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杨胜军日前在成都市召开的“2009国际茶业大会暨展览会”新闻发布会上称,2008年,中国茶园种植面积达160万公顷,茶产量124万吨,均排名世界第一。四川省产茶量位居全国第二,茶叶经济在四川举足轻重。
  记者了解到,四川除了竹叶青外,基本就没有一个让国人耳熟能详的茶叶品牌。作为四川省茶叶主产区之一,目前雅安茶叶的产量和产值均位居全省第一,但是雅茶品牌却并不响亮。
  西湖的龙井,安溪的铁观音,太湖的碧螺春,云南的普洱……四川贵为中国茶叶的发源地,却难见几个响当当的品牌。四川如何打造出自己的茶叶品牌?为此,本报推出“叫响川茶品牌特别报道”。
  娃娃才几个月大的李芳琼在成都商业街开了家经销全国各地茶叶的商店,她告诉记者,再过两天“2009国际茶业大会暨展览会”就要在成都举行,这几天,有不少茶叶商光顾她的茶叶店,福建铁观音和部分知名川茶销路很好,曾几度缺货。
  让李芳琼不无遗憾的是,不少客商对川茶的品牌认知度不高,一般都是在当场品尝后才会购买。“他们都说川茶的品牌推广不行,感觉不像云南的普洱和福建的铁观音有名气。如果不是味道好,只凭第一感觉,很难让人下手。”
  记者几经周折采访到了长期为李芳琼供货的雅安某茶厂负责人黄女士,在记者针对川茶无文化底蕴,缺乏品牌意识这一问题时,黄女士道出了实情:“你说的问题也一直是我们茶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现在茶叶市场品牌众多,竞争激烈,再加之去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茶叶的利润微乎甚微,哪来功夫做深挖茶叶文化底蕴。”黄女士长叹一口气。
  川茶缺精品意识
  大邑县某公司的茶叶种植园区负责人陈想告诉记者,“其实四川某些城市的春茶年年都比国内其他茶叶主产区要早10天左右上市,这是最大优势。”之所以出现川茶不如外省名茶好卖,除了茶叶品牌缺失外,“最关键的还是缺乏质量意识、精品意识”。
  陈想表示,特别是在采茶、制茶两个程序中若干细节上,川茶与外省好茶差距相当明显。
  6月4日上午,记者在家乐福成都双桥子店二楼一家茶叶专卖店看到,促销人员将茶叶泡好递给过路人品尝,记者观察到舒展开的茶叶茶型不完整、统一,外观不美观。记者把看到的这一信息反馈给陈想后,他对记者说,“这是由于采摘时没有按照标准采摘。”
  据介绍,沿海茶区对采茶工多采取“定采摘指标、工资标准,不定采摘量”,而部分川茶则采取“采摘每公斤鲜叶给予八九元采价,多采多酬”的方式,采茶工难免重采摘数量而不重质量。此外,采摘中没有体现制茶特色及要求,不管是制龙井、铁观音,还是毛峰、竹叶青,“都是鲜叶采下来后,再根据买主确定制作什么茶”。
  重在提高茶叶品质
  “川茶质量远没有达到最高水平,还可以大幅提升。”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杜晓说,茶叶质量是品牌的基础,川茶要走好每一步,以图逐步缩小和沿海先进茶叶主产区的差距,体现出自己应有的价值。“茶叶加工企业务必多看多学,抓好质量的每一个细节”。
  “川茶品牌在省外消费者中还知之甚少,从根本上看,关键的是我们没有一个像‘安溪铁观音’那样叫得响的区域品牌。我们生产的大量名优茶以原料形式销往外省,稍加整理换成他们品牌的包装,就由每市斤100多元升值到五、六百元,甚至上千元,这说明川茶自身品质还是好的,就是没有非常好、非常响的品牌。”四川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在2008年四川省茶叶产业发展座谈会上这样谈到。
  据四川省茶叶协会秘书长龚自泉分析造成其原因主要是“品牌多名牌少”,一厂一牌乃至几个牌,但全川没有几个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名牌。无论实力大小,家家户户一年到头都抢着做“名茶”、“优质茶”,品种繁多,质量难以保证;不良茶商
  铤而走险,打擦边球,甚至仿冒。
  龚长泉表示,川茶企业近年来市场份额被抢占的情况十分严重,省外、国外茶叶大量涌入,由杭州西湖龙井茶、福建铁观音、功夫茶等为代表,而川茶在京、津、沪很难立足,不少企业成为省外制茶业的原料供应者。
  可以借鉴“统一冠名”
  四川茶文化协会副秘书长麦建玲告诉记者,提到茶叶品牌,很多人自然想到龙井、碧螺春,实际上它们代表的只是一种炒制工艺,大凡炒制成扁平状的绿茶都叫龙井,而四川也有根据龙井生产要求生产的龙井,只不过它不是原产地产品。四川也有自己的名茶,如甘露、黄芽,现在的关键是要把“名茶”变为“名牌”,形成四川茶业的名茶、名乡、名牌完整的品牌系列。
  麦建玲说,在江浙一带,茶叶企业都在品牌上下工夫。如“龙冠”西湖龙井的生产厂家杭州龙冠实业公司为了加强自身品牌保护,就在“龙冠”品牌的基础上,同时推出注明原产地的系列品牌产品,如龙冠西湖龙井、龙冠钱塘龙井等。四川企业可借鉴其经验,树立品牌意识。
  本报记者田乐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