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消费质量报 > 家居建材(12版)

行业人士自曝家装超资内幕
 

  为何装修费往往会超出预算

  说起家庭装修,估计业主们会有很多词语来概括自己的心境———“劳神”、“费心”、“陷阱多”、“板眼多”……而这其中被提及、被关注得最多的就是家装公司收费不透明这个话题。
  “原本以为3万元能搞定,但是装完后看报价单才晓得超了几千元。”估计有这种经历的业主不在少数,很多人弄不懂为什么当初说得好好的价格,最后装出来一算,总会超出一部分,甚至超出很多。而且在家装公司口中这些超出来的部分,又是显得那么“合情合理”。到底是因为业主忽略了某些环节还是家装公司“揣着明白装糊涂”?或者说,家装公司提供的“套餐服务”原本就是“下了套的局”?
  现象:家装始终是个“变量”
  目前家装市场,正规的家装公司早已不像之前把家装工程分为单项逐一向业主报价,除非业主要求如此;家装公司大多是将工程所需材料、人工等整体打包,一并向业主报价,这种操作手法被称为“家装套餐”。家装公司对此的解释是:“既不让业主跑市场淘主材,也不会因项目不明而造成最终收费超支,可以说是让业主‘省心、省事、省力’。”并且随着“两万八千八,精装搬回家”、“两万六千九,精装您家全都有”这些充满诱惑力的广告语深入人心,家装套餐式消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业主所熟悉并接受。
  难道一切真如家装公司所言,业主能在轻松惬意之间就完成家装工程?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道理很简单,家装公司有这么好的模式,家装游击队早就被消灭了,更不会有“新型游击队”在市场里势如破竹般地成长。
  市民张先生不久前准备将自家140平方米的旧房装修翻新,经过再三思量,张先生最终决定找当地一家正规的家装公司来负责施工,该公司给出了“每平方米168元装修套餐”的报价,依其计价方式计算,张先生的装修总价应为168×140=23520元,张先生觉得“贵了点”,于是联系上市内的一家正规公司询问报价,结果更是让张先生大跌眼镜,设计师一张口就要价37520元,每平方米达到“268元”,整整贵了100元!
  “都说是按面积收费,我家的面积又没变,为啥价格出入这么多?”张先生百思不得其解。家装公司口中“明码实价”的家装套餐,咋个会“变”?
  最终,张先生选择报价较低的家装公司进行装修,但最后的结果却让张先生很不满意,倒不是说装修质量不好,而是原本约定好的23520元的套餐费用,最后变成了31987元,比预计超出了约30%,而且这些多出的费用,在负责工程的设计师口中似乎很有道理:“为了达到业主的设计要求,体现房屋整体装潢效果,因此有一些材料是后期必须要用的,加上损耗、市场价格变化等因素,费用自然会增长一点。”
  揭底:业主“算不过”家装公司
  对张先生的经历,记者相信多数有过家装经历的业主必定是感同身受,有一种被家装公司欺骗上当的感觉,至少觉得他们“说话不算话,不讲信用”,甚至觉得“还不如找有经验的家装游击队来装修,至少价格没这么高”。
  对此,几位家装公司的负责人向记者吐起了苦水。“目前的消费环境想要做到真正‘明码实价’确实有些困难,原因很多,而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因为家装游击队的低价极大地扰乱了市场,他们与我们正规的家装公司不一样,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不存在运营开支;也没有固定的施工队,不存在付工资的问题;更没有营业执照,纳税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空谈。抛开上述因素,我们的报价也可以和他们一样低。但要是那样的话,房屋有了质量问题,苦的还是消费者,因为大家都不正规,装完就走,消费者投诉找谁去?”川豪装饰公司工程中心总监苟永民说。
  “家装套餐方便的谁?还是消费者,就是因为他们对装修中的各个环节不清楚,因此我们才一一罗列出来向他们说明,做到明示消费,但装修中因市场价格变动、企业运营压力增大等因素引起的提价,或者说超支,我们也没有办法。”美家堂装饰公司市场部一位姓陈的负责人表示。
  家装公司对于家装预算超支的问题,似乎是“有苦在心,一言难辨”。不过,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却向记者透露了另一番情况。他介绍说,“忽悠消费”和“假把式消费”是目前家装业内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价格清单上,除了缺少详细的材料品牌、规格、等级之外,一些家装公司利用消费者初次装修没经验,将工程项目少报、漏报,甚至不给业主提供详细的施工工艺图纸。这些伎俩就是利用消费者贪便宜、省钱的心理,先低价切入,比如经常看到的一两万就能做精装之类的广告语,然后在套餐中以名牌建材套牢消费者,最后在预算中故意不将所有项目列出,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工人就会三天两头要加买材料,结算时业主就会发现实际发生的费用要远高于预算。
  此外,该人士还介绍,即使是有过装修经验的业主也有可能会被家装公司所忽悠。比如说,家装套餐中提及的“打墙”,实际上消费者在套餐费用中已经付清了,但一些家装公司在实际操作中却会要求“墙体长度超过2.8米,费用另算”,或者“斜顶、尖顶等墙体,费用另算”,而现在很多电梯公寓,墙体长度往往在3米以上,一些大户型的墙体长度就更不用说了,家装公司不事先告诉业主的话,业主肯定不知道,最后墙一打,费用必定比原来高。
  还有铺瓷砖,一些家装公司在套餐中要求“小于或等于200×200mm的瓷砖,铺装费另算”、或者“大于600×600mm的瓷砖,费用另算”,这更是不合理,现在任何一家瓷砖店,主流的瓷砖规格多是800×800mm,还有1米左右的,换句话说,业主只要选择这类瓷砖,铺装费用必定超支。
  此外,墙面找平、墙面贴布、勾缝、生活阳台铺砖、地面找平等,业主也容易被忽悠。最不靠谱的就是门,有的家装公司套餐中说明“送门”,消费者觉得不错,装修了还送门,省去了买门的一笔钱,但实际上家装公司却没有事先说明“面积达到25平方米,送一樘门”,结果是,现在谁家的卧室面积有25平方米,而不知情的消费者铺装了后,才知道是这样,最后还得买单,预算超支也是自然而然。
  对策:先说断后不乱
  的确,家装中的板眼很多,不知情、没有经验的消费者必定会被“套牢”,最后装修出来的费用也会比预想中要多出许多。那么该怎样避免?除了经常说的细看合同、考虑全面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据业内人士介绍,消费者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只关注主材,忽略辅料或工艺。要知道,在大部分套餐广告中,装修公司都列出了价格中包含的内容,如墙漆、瓷砖、地板、木门、扣板、洁具、橱柜、五金,有的还包括灯具、抽油烟机、灶具、开关插座等,看似已很齐全,但在装修过程中,还会用到许多辅料,如墙面防裂材料、勾缝剂、水暖管件及电线、防水材料、窗套门套哑口的用料等,却不包含在这一价格中,如果消费者需要做,就得加钱。因此,消费者事先就应当主动向家装公司说明,在合同写出来,这样就能避免超支。
  此外,一些工艺费用也是不包括在“套餐”内的,如地面墙面找平、水电改造、重做防水等,但这些工艺在装修时几乎是必须的,不断多出的“增项”自然提高了最后的装修费用。
  还有的消费者只关注品牌,忽略型号或数量。大部分装修套餐都会标出所使用的装修材料品牌,消费者往往被“科勒”、“立邦”、“蒙娜丽莎”等品牌吸引,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型号,因为有些套餐中所使用的名牌产品往往是即将被淘汰的型号或尾货,如果消费者想更换,一般就需要增加费用。
  同时,套餐所含的橱柜、门等的数量也常会有限制,如每25平方米的房间含1樘门、每50平方米含一米橱柜等,而这样的数量,普通家庭显然不够用,如果要求增加,自然也得加钱。
  除此之外,还有施工队的好坏。有了好的材料还得有好的施工才行,而一些家装公司在套餐中提及的施工队往往是C级资质,一般家装公司都会将施工队由高到低分为A、B、C三级,C级属于最低,多是一些散工或者没有经验的工人组成,施工质量较差,业主一般都不会满意,往往会要求“升级”,而“升级”则意味着“加钱”,费用自然比预想的要高。
  本报记者刘鑫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