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消费质量报 > 饮品市场(11版)

争夺水源地将成为业内焦点?
 

  ☆新闻观察☆
  虽然水源地悄然成为矿泉水企业热门的营销内涵,但水源地并非瓶装水最终的市场营销解决方案,若缺乏理智的市场判断和完善的品牌战略,水源地的种种“卖点”最终将沦为市场一厢情愿的短线“噱头”。
  首先,中国矿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已勘查评价、鉴定过的矿泉水水源地共计4100多处,而全国有矿泉水企业1200多家,年开采矿泉水资源量达1000万吨。但全国市场上真正形成强势品牌的仅有农夫山泉、乐百氏、娃哈哈等寥寥几家。这充分说明矿泉水市场远未成熟,在水源地的开发和利用上效率显得低下。
  其次,借力整合水源地资源来打造品牌形象是一招妙棋,也是寻求与纯净水等形成差异化的蓝海营销方案,但如果没有相关的市场培育和品牌战略系统支持,无论如何夸大、渲染水源地资源优势,也无法令消费者形成强烈的购买冲动,毕竟矿泉水的价位体系与纯净水相比并不占据优势。
  第三,要获得稀缺优势水源,对企业的成本投入是个考验。除了先期不菲的开发成本外,还面临着比其他品类饮用水更为艰巨的成本压力。由于很多稀缺水源地偏于一隅,仅物流成本一项便成倍增加,并且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必须放弃走量盈利的传统瓶装水销售模式。据估计,矿泉水的销售成本比其他饮用水成本至少高出50%以上。中国矿业联合会矿泉水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廖雷曾说:“某公司投资5亿元用来开发5100冰川矿泉水,作为一个新品牌,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廖雷所说的风险,对于多数新兴品牌来说同样存在。
  由于目前瓶装水市场价格战、营销战层出不穷,过分同质化的市场竞争将会导致部分有实力的瓶装水企业为寻找市场蓝海,而把焦点转向水源地,不惜千金大打营销牌。但若仅仅将其作为营销因素来考虑,不但有可能令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从投入产出比来讲,也并不合算。
  不过,在水战的持续作用之下,弱碱性饮用水颇有大行其道之势,这将让整个饮用水行业更加关注整合、打造水源地这一上游产业链。由于水源地不可能无限量开发,加之开发的成本明显是一道不低的门槛,若水源概念进一步深入民心,则有限的水资源将可能成为划分行业新版图的一把利刃。至于水源地能否与原产地相提并论,则还有待时日。 本报综合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