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消费质量报 > 要闻(a02版)

中消协点评2008年十大消费事件
 

  件件事关咱百姓利益

一.交强险实施首次“改版”
  ■事件回顾:
  2008年1月11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公布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限额调整方案。
  ■点评:
  公众在这一过程中所表达出对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热情和不懈努力,也成为推进制度改革的巨大动力。
  二.“集体返航”拷问民航职业操守
■事件回顾:
2008年3月31日,中国东方航空云南分公司14个航班发生“集体返航事件”。中国民用航空局的调查结果表明,事件是其少数飞行人员无视旅客权益造成的“一起非技术原因的返航事件”。
  ■点评:
  面对东航这起人为集体返航事件,人们不禁要问,航空公司及其飞行人员将旅客的安全置于何处?肇事飞行员的职业道德何在?
  三.国人告别免费塑料袋
■事件回顾: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底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于2008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点评:
  随着我国政府及广大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使用环保产品已成为国家提倡的消费理念。
  四.《反垄断法》正式实施
  ■事件回顾:
  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正式实施。
  ■点评:
  《反垄断法》的出台,意味着今后企业利用市场垄断地位操纵价格,经营者集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都将被视为违法。
  五.汽车消费税“抑大扬小”
  ■事件回顾: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决定从2008年9月1日起调整汽车消费税政策:提高大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降低小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
  ■点评:
  调整汽车消费税政策,就是进一步鼓励消费者选择经济实用节能环保的小排量汽车,以达到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最终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六.乳业深陷“三聚氰胺”危机
  ■事件回顾:
  2008年9月,经媒体披露和国家有关部门调查证实,河北省石家庄市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随后多次针对婴幼儿奶粉、普通奶粉、液态奶国家专项检查显示,三聚氰胺污染涉及了众多国产乳品企业。
  ■点评:
  尽管三鹿集团最终难逃市场和法律的惩罚,企业已经破产倒闭,然而众多孩子付出了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国家耗费了巨额财力,国产乳业深陷信用危机。
  七.十大举措彰显中国信心
■事件回顾: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配套投资总规模达到4万亿元。
  ■点评:
  十大举措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成为扩大内需十项措施的一大亮点。八.惠农强农政策频出,“家电下乡”向全国推广
  ■事件回顾:
  2008年11月28日,财政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提出从2009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在原来14个试点省市的基础上,开始向全国全面推广。
  ■点评:
  “家电下乡”以及“汽车下乡”、“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是拉动农村消费需求、推动农村消费升级、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重要举措。九.两岸实现“大三通”,开启经贸消费热潮
  ■事件回顾:
  2008年12月15日,按照海协会和海基会签署的协议,大陆和台湾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3项协议正式实施.
  ■点评:
  两岸正式实现“大三通”,将大大降低两岸消费者的消费成本,掀起两岸旅客往来观光旅游等消费热潮。十.成品油价税费改革
  ■事件回顾:
  2008年12月18日,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本次改革将取消公路养路费等6项收费,并逐步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
  ■点评:
  成品油价税费改革体现了“多用多负担、少用少负担”的原则,使得消费者的支出更好地反映了他们消费成品油的社会成本,起到公平税费、公平负担和引导消费行为的效果。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