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新推资费方案必须是单向收费”之说,记者采访发现———
单向收费的呼声长达数年,今年可望终成现实。3月10日,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表示,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进手机实行单向计费的条件已基本成熟,2009年将全面实现单向计费。同时提出新推的资费方案必须是单向收费,不能是双向收费,并且资费还有下降的空间。 “新推资费方案必须是单向收费”的消息一出,赢得众多消费者的一片叫好。消费者认为,单向收费能明显降低手机通话的费用,那么单向收费是否真正意味着资费下降呢?此时实现单向收费的意义有多大? 单向收费意义大不大? “单向收费”看起来很美,大部分消费者希望借此降低通话资费。但实际上,从三大运营商目前在四川推行的资费标准来看,双向收费已经为各种“准单向收费”套餐所代替。 以商旅套餐为例,四川移动和四川联通旗下高端品牌“全球通”和“世界风”的超高端用户实现了真正的单向收费。全球通商旅388元到1688元月租费以及世界风商旅388元到688元月租费的用户在全国范围内接听免费。号称“准3G”的四川电信天翼商旅套餐则将单向收费进行到底,无论是89元月租还是589元月租的超高端用户,均享受国内接听免费。对这一部分消费群体来说,单向收费已经是既成事实,无现实意义。 在此范围之外,以四川移动的资费标准为例,无论是商旅套餐、大众套餐还是时尚套餐,本地接听均为免费,涉及到双向收费的就是漫游费用了。根据现行的资费标准,漫游接听每分钟为0.40元。 此时衡量单向收费的意义,最重要的就是弄清单向收费的定义。单向收费是否意味着任何状态下的单向?如果漫游状态并不包含在内,那么目前推行的各种“准单向收费”套餐就可以将准字去掉。如果漫游状态包含在内,实际上目前单向收费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取消漫游费。 工信部及运营商的具体想法尚不得而知,不过从中国电信天翼的资费标准或可寻到些许端倪。仅有高端用户全面实现单向收费,对普通用户来说,漫游费仍是不可逾越的资费鸿沟。 消费者担心变相提高费用 单向收费等于降资费吗?未必! 对即将实行的单向收费,业界和消费者更多地持观望和怀疑态度。成都市民汪先生告诉记者,消费者认为双向收费不合理,渴望单向收费,说到底是希望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手机资费下降。消费者需要实实在在的“原价格”的单向收费,而不是“提高收费标准”后的单向收费,更不希望运营商将费用嫁接到其他名目上。 “我担心运营商推行单向收费的同时大幅度地提高月租,或者把费用转嫁到主叫用户上。”汪先生告诉记者,只有真正实行单向收费,手机话费才能真正下降。任何层出不穷的套餐和“畅听包”,实际上就是变相的双向收费,根本触摸不到资费的“底线”。让消费者得到实惠,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硬道理。 单向收费剑指何处 单向收费的意义诚如李毅中部长所言,是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合法权益放在首位来考虑资费的进一步改革,不能忽视的背景是3G改革已经翻开了新的篇章。 众所周知,如果说2G时代移动数据业务主要表现为语音,短信,图片上,那么3G时代,移动媒体的呈现方式将主要是以音频、视频内容为主,比如手机视频、短片下载、移动电视等。这也就意味着语音将不再是3G的主业。工信息部软件服务司司长赵小凡就曾乐观预测,3G手机应用5到10年后,消费者进行语音通话将不再收费,运营商将主要靠下载、视频、电子商务等增值业务收费。 单向收费或者更彻底的不收费将是3G通信时代的必然。随着电信重组,3G改革之门已经打开。毋庸置疑,单向收费的通道无疑是运营商拉拢客户的通道,在“数据为王”的3G时代,借助话音业务资费的优惠,来刺激数据业务的增长,未尝不是运营商们酝酿中的一个备选方案…… 本报记者 舒廷聪
☆专家观点☆ 纯单向收费短期难实现 本期嘉宾: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早在2007年就曾炮轰单向收费,认为会对消费者不利。阚凯力认为,目前免费接听的优惠套餐,并不是“单向收费”,只不过有些运营商为了商业目的混淆概念。这种优惠就像是商场促销活动的买一赠一,使用者购买了主叫业务,运营商相应地给出接听、短信等其他业务的优惠。在这一过程中,买变成了前提条件。事实上,运营商用消费者购买的服务弥补了“赠送”的部分成本。所以仍然是双向收费,只不过变相打折了。 “真正意义上的单向收费,如欧洲,消费者只要入网,就可以免费接听电话,不需要任何费用和参加套餐。但如果实行单向收费,由于移动运营商不再向用户收取接听费用,那必然要提高拨打电话的价格。实际上欧洲移动电话虽然接听免费,但拨打相当贵。如果跨运营商打电话就更贵了。”阚凯力指出,这种“别人替我买单”的单向收费的模式,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要在真正意义上让消费者得到实惠,降低资费标准是唯一的出路。 阚凯力还指出,目前中国移动的客户明显多于中国联通,中国联通拨打中国移动的情况也占多数。如果搞无条件单向收费,联通向移动结算的费用将大大增加,第一个倒下的将是联通;如果联通失去了竞争能力,电信市场缺乏竞争,最终损害的还是消费者本身的利益。 本报记者 舒廷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