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消费质量报 > 质量关注(05版)

数字说质监
 

  2008———精彩之年

  名牌培育———2008年,四川省质监局争取省政府评选了五粮液等6个首届政府质量管理奖,兑现了1700万元的中国名牌奖励政策,推动全省14个市州124个县开展了质量兴市县(区)活动,分别占66.7%、69%。
  遂宁、南充、内江、宜宾等地建立了质量分析报告制度,为地方党委、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参考,全年共申报31个中国名牌,新培育1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标准化建设———2008年根据实际情况,四川省质监局批准发布了包括《地震过渡安置房防雷技术规范》等27个应急地方标准,新建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及分技术委员会9个,建立农产品标准体系24个、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0个、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20家,完成企业采标认可141项。
  打假治劣———2008年,四川质监系统加大了对消杀产品、农资等的执法打假力度,查处各类案件6200多起,端掉制售假窝点36个,案值金额3.5亿元,有效保障了全省大宗特色产品和3个供奥食品的质量安全。
  技术机构建设———2008年,四川质监系统新批准筹建了钒钛、建材、光伏等7个国家检测中心,使全省国家质检中心达16个,居西部第一;加快成都质检院的建设,投资近3000万元的国家酒检中心泸州实验基地即将投入使用,自贡、攀枝花、绵阳、宜宾、内江、巴中、达州、甘孜、雅安、凉山等10个市州局的新建技术机构已全面开工建设。
  厅局合作、局市合作———2008年,四川省质监局本着“支持企业求发展,再找政府求支持”的理念,确定把局市、局厅合作作为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先后与泸州、眉山、巴中3个市和省经委、农业厅、中小企业局3个省级部门签订了共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并与德阳、绵阳、甘孜、资阳、雅安等市州政府和省商务厅、科技厅等达成了合作意向。
  同时,四川质监系统通过与省经委的合作向德阳、绵阳、泸州、资阳等4个省级工业园区派驻试点,实现了对企业办事受理零距离、办事时间零等待、办事环节零障碍、办事质量零差错、办事服务零投诉。
  2009———突破之年
  在引领产业发展、增强服务有效
  性上下功夫、求突破———加快宏观质量管理,建立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夯实质量技术基础,全面推进局市、局厅合作和质监服务机构进园区工作,开辟质监工作的新渠道,构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载体。
  在四川特色产业、主打产品、食品安全监管上下功夫、求突破———坚持“查、治、管、扶、建”相结合,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企业质量自控能力,着力提升源头监管和信息化监管水平,增强质量安全消费信心,严防区域性质量安全事故发生,促进特色产业、优势产品快速健康发展。
在强化品牌建设,提高发展质量上下功夫、求突破———全面落实政府质量奖励政策,加快培育一批中国名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四川名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产品竞争力。
  在探索建立质量监管新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求突破———进一步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强化政府对质量安全的投入机制;建立以风险监测、风险研判、风险预警、风险快速处置为主体的风险管理机制,增强质量监管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在加强技术能力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把关能力上下功夫、求突破———以成都质检院为依托,大力建设一批区域性国家质检中心,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推行“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模式,努力把技术保障能力和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本报记者王伶雅整理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