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消费质量报 > 市场关注(08版)

新春购物提神醒脑逛商场
 

  岁末商场促销板眼多,顾客算账莫昏头———

  随着春节日益临近,成都各大商场的促销打折活动也达到了高潮。“北京华联双桥店:百货单柜满280元返280元礼券”、“盐市口新世界百货:全场低至3折,再满500送100元礼金券”、“伊藤洋华堂:满500送50元礼金券”……各家商场门口挂的促销价,实在让人心动。
  看着“馋人”的优惠价,市民的钱包也开始活跃起来,但冷静下来想想,商场的促销价格到底实惠了多少?醒目的促销价真那么令人心动吗?疯狂购物的你是否理智消费?今日,就让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许德昌和本报记者,为你揭开成都商场打折游戏的真面目。
  促销有道专家见招拆招拆招一卖得越多,赚得越多
  “商场不管用怎样的方式促销,都是在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卖得越多,赚得越多’才是商场促销的核心法则。”许德昌分析说,例如某品牌的衣服在不打折的情况下,每卖一件赚100元,售卖100件衣服,商家赚取10000元;如果通过促销把利润降低一半(只赚50元),需求量随之增加,结果卖掉200件,也能赚10000元;而如果卖掉250件,商家就能赚12500元,自然“卖得越多,赚得越多”。
  “有人也许会问:‘如果卖不到预期的数量,那商家岂不是会亏本?’这恰恰是商家最精明的地方!”许德昌说,商家的促销价格并不是统一的,会因商品的种类、品牌不同而有所区别,比如有的商品打8折,有的商品就可能打3折,“商家在挑选打折商品前,会根据该商品日常的销售情况,对打折幅度进行预算,‘赔本赚吆喝’的买卖没人会做。”
  拆招二甩卖背后的“二八法则”
  “有些商场有时会宣称,购买单件商品会比其他商场便宜。消费者如果以为,这意味着商场真在血本甩卖,那就大错特错了!”许德昌分析说,商场是个综合性产品的售卖区,它最终赚取的利润是所有商品的总和,而不是单一的商品。所以,商家盈利的手段基本上遵循着“二八法则”,即利用20%的商品赚取80%的利润,而其余80%的商品只赚取20%的利润,甚至有些商品不赚钱,结果综合下来,商场永远是盈利的。
  购物有道
  看清促销花样
  商场促销手段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精明,因此,在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消费促销活动中,消费者最好看清其中的花样,钱袋要捂紧、购物需谨慎。
  打折篇
  只要置身于成都的盐市口、春熙路这些商业中心,“3折起”、“全场低至3折”……这些招牌就随处可见。但在这些热闹的打折背后,有着不少“说道”,其实东西也没便宜多少!
  说道一打折的总是旧款式
  在打出“全场低至3折”口号的新世界百货里记者转了一圈后发现,打折的衣服、包包、鞋子大多为以前的款式,而新款式的总是要比老款式贵很多,而且不打折。
  在同样喊出“全场低至3折”口号的摩尔百盛,记者发现其流行服饰中售价3折的商品非常少,除了金利来、富贵鸟、东喜、赛派等品牌的部分老款商品外,其余的都没有实行3折优惠。
  提醒———除非很相中,千万不要仅图便宜,否则买回家也只能压箱底。
  说道二“起”字有玄机
  记者逛街时发现,许多“6折”、“3折”、甚至“1折”广告中的“折”字后面紧跟着一个超小号的“起”字。而这就意味着,在该商场里面有打“6折”、“3折”的商品,但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是这个折扣,打折的只是一部分
提醒———当你被广告吸引时,别忘了再仔细地读一遍。
  返券篇
  除了直接打折,返券也是商家经常采用的促销方式,不少消费者认为“用券买商品花一份钱得两件货”很划算。
  说道一“满百返50”≠5折
  不少商家宣称“满100返50”,一些消费者于是认为是打了5折,其实不然。正确的算法应该是用100元钱买了150元的东西,实际折扣为6.7折。
  以此类推,北京华联成都双桥店“满280元返280元礼券”,实际折扣为5折;伊藤洋华堂“满500送50元礼金券”,实际折扣为9折。
  提醒———购买单件商品最好选择直接打折促销的方式。
  说道二“满××送××”,总差一块钱“满××送××”这类促销方式对消费者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你再看看商品的价格,尾数多是“9”,总是差一块钱凑不上整,你非得再买点儿,才能享受“送××”的待遇。而当你拿着着“送××”的礼券后打算再买点什么时才发现,中意商品的价格要么高于礼券金额,要么低于礼券金额。于是为了消化或填补直到符合礼券金额,你就还得再买,如此循环往复,兜儿里的钱就被商家一毛一毛地给套出去了。
  在宣称“满280元返280元礼券”的北京华联里,消费者张女士买了双600元的皮鞋,换得2张礼券,每张面额280元。销售人员告诉张女士,每张礼券只能用一次,不找补。但张女士发现,她中意的衣服大都为300多元,并且很多是以“99”、“49”结尾的价格。于是,她选了件399元的衣服,还剩161元,而该商场内100多元的商品非常少,无奈之下,她又选购了一件299元的衣服。如此算下来,张女士用738元现金买了标价1298元的衣服。“为了用掉这些券,我花掉了更多的钱。”张女士向记者苦笑着说。
  提醒———不断“送”下去,买的东西会更多。
  本报记者张晶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