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开展“安全用药、健康相伴”主题宣传月活动 如今,很多人家里都有一个小药箱,平时有个头痛脑热就自己吃药,但其实这往往存在用药误区,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从去年12月开始,四川省开展“安全用药、健康相伴”主题宣传月活动,以此向公众普及药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意识和水平。 今日,受本报邀请,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专家对百姓用药误区答疑解惑。 误区一:药品质量引起不良反应 许多人认为,只有假药、质量不合格的劣药、医务人员或患者自己用药不当,才会引起不良反应。其实,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事实上,许多经过严格审批、检验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也会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 问:所有的药品都可能引起药品不良反应吗? 答:是的,任何药品都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但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药品的不良反应表现可以有很大的差别。应警惕药品的不良反应,尤其应警惕新上市药品的不良反应。 问:哪些人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答:一般认为,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有肝脏、肾脏、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方面疾病的人,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孕妇、哺乳期妇女服用某些药物还可能影响胎儿、乳儿的健康。 问:当我们发现不良反应后应该怎么办? 答:有些药物的副作用比较轻微,在患者耐受范围之内,如服用解痉药颠茄片后可引起口干,服用红霉素后出现轻微呕吐、腹部不适等,一般不需要作任何处理,停药后副作用就会消失。但如果副作用较猛烈或由于副作用可能导致病人出现其它异常或使病情加重时,就应考虑停药,或改用其它药物,并可以有针对性地服用一些能削弱或抵消副作用的药物。 误区二:抗生素能治百病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长期服用抗生素对身体健康不利,常见的抗生药物可引起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肝、肾脏的损害,还可引起胃肠道反应,不提倡时常服用。 问:滥用抗菌药有哪些危害? 答:病原微生物为躲避药物,在不断地变异,耐药菌株也随之产生。目前,几乎没有一种抗生素不存在耐药现象。不仅如此,抗生素在杀菌同时,也会造成人体损害。如喹诺酮类可致年幼动物软骨损害,使承重骨关节出现水泡,少数病人出现关节痛和炎症;四环素、利福平、红霉素均可引起肝损害;氯霉素服用后难以灭活,可引起儿童心血管衰竭的“灰婴综合症”,严重者可致死。 误区三:用药只选贵的 药物的价格是由其本身的来源、成本、产量、生产厂家决定的,合资药厂生产的药比国内的药厂生产的贵,进口药就更贵了。贵不等于好,关键在于是否对症。 问:如何安全合理选择药物? 答:首先应当确诊自己是什么病,然后对症下药,不能只凭自我感觉或某一个症状就随便用药。其次是了解药物的性质、特点、适应症、不良反应等,要选用疗效好,毒性低的药物,医生常常说的“首选药”和“二线药”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止痛药就有许多种类,对于一般感冒、头痛、关节痛、神经性疼痛以及妇女的经期腹痛,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芬必得、散利痛、阿司匹林等其中任何一种;对于胃肠痉挛引起的腹痛可选用颠茄、阿托品等其中的任何一种。但如果将前一类止痛药用于治疗腹痛,非但无效,反而有害。反之,用后一类药治疗头痛、关节痛、月经期腹痛同样无效。本报记者缪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