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消费质量报 > 质量执法(08版)

“问题钢筋”消失得无影无踪
 

  安岳质监打击劣质钢筋遇怪事

  一个在建小区工地竟然随处可见涉嫌质量问题的钢筋。当地质监部门进行查处时,当事工地以种种借口拖延了3小时后,原本成堆的“问题钢筋”竟凭空消失了。
  举报“天赐花园”涉嫌用“问题钢筋”
  近日,有群众致电本报称,资阳市安岳县城西大街的“天赐花园”楼盘涉嫌使用问题钢筋。据悉,该楼盘的开发商与承建商均为四川省安岳德盛建设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现在已开始建12号楼,之前建的11幢均已封顶,已有业主入住。记者迅速展开了调查。
  暗访
在建楼盘 “问题钢筋”随处可见
  11月6日下午5点,记者在“天赐花园”12号楼施工现场看到,这里堆放着各种型号的钢筋,其中一种型号为“M”10毫米的螺纹钢筋不仅有灰边、毛刺,而且部分货竟然有裂痕。
  11月7日上午10点过,记者再次来到该工地,看到工人正在将这种型号为“M”10毫米的螺纹钢筋进行绑扎待用。对于记者的疑问,该楼盘项目部工作人员电话询问公司相关人士后告知记者:项目部负责人不在。
  执法
  当事工地 拒不配合现场检查
  随后,记者将该工地使用“问题钢筋”的情况电话向安岳县质监局进行了反映。该局郑副局长立即带队来到“天赐花园”12号楼施工现场。
  经过初步查看后,执法人员告诉记者,该批钢材为建筑用热轧带肋钢筋,从感官判断,尺寸规格不符合要求,且钢材表面有破裂、缺口,涉嫌质量问题,如果投入使用,可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
  执法人员当即要求工地现场一位负责人提供该批钢筋的质检报告,同时依法抽样,并对这批钢材予以登记封存,但这位负责人以已下班为由,拒不配合抽样、封存,也拒绝在质监现场执法笔录上签字,之后,他以回家吃饭为由快速离开了现场。
  由于得不到工地负责人的签字及配合,质监执法人员只得暂时离开现场。
  蹊跷
  “问题钢筋” 转眼之间神秘消失
  当日下午3点过执法人员再次来到该工地现场,希望能够做通工地负责人的思想工作,配合执法。令人吃惊的是,原本堆放涉嫌“问题钢筋”的地方已经变成了空地,钢筋不翼而飞。
  执法人员找遍该工地,也未能找出该批钢筋。最后,执法人员从工地角落一批绑扎好的待用钢筋中找到了“问题钢筋”的蛛丝马迹。但是,工地现场的一位负责人对执法人员的提问一问三不知,甚至还放言让执法人员“随便找”。
  “问题钢筋”从哪里来?已用到了该小区多少幢楼里?“问题钢筋”为何不翼而飞?对于执法人员的提问,工地负责人表现得极不配合。
  开发商
  楼盘并未使用 这批“问题钢筋”
  对于“问题钢筋”被转移的问题,“天赐花园”项目经理谢宝国告诉记者,是楼盘施工方将这批钢筋拉走的。“当时都准备用了,听说记者到现场来采访,施工方就派人将这些钢筋转移了。”谢宝国坦言,转移的原因是“施工方心虚,怕记者采访曝光。”
  “如果没有执法人员前来检查,这批钢筋可能就投入使用了。”谢宝国告诉记者,这事已责成相关人员调查处理,他也在闻悉此事后立即“理抹”了有关人员,并立即对楼盘所使用的钢筋进行了检测,“安岳县建设局下属的材料检测中心以及监理公司等都参与了检测,没有发现‘问题钢筋’。”
  “执法办案讲究证据,现在我们没有发现不合格原料,因此现在要介入调查难度还比较大。”安岳县质监局郑副局长表示,质监局将加大监督检查工作的力度,发现问题后将及时汇报,做到及时消除隐患,确保建筑质量,对违法违规的人和事将依法处理。
  记者调查
  质监执法 部分工地不理不睬
  据安岳县质监执法人员透露,在对安岳县建筑工地使用的建材整顿过程中,一些建筑企业认为工地上的建筑材料属于建设部门的监管范围,质监部门无权查处,建筑企业只要有建设部门质检站的报告就行了,因此,部分工地对质监执法部门的执法不理不睬,而执法人员的执法必须经过当事人的签字后才能执行,结果拒签竟然成为建筑商抵制质监执法的“好办法”。
  记者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出租、出借或者转让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的,责令限期改正,处20万元以下的罚款。质监执法人员告诉记者,建筑工地上的建材属于建设部门监管,但这些建筑产品有无生产许可证、质量是否合格,这就是质监部门的监管职责。
  据了解,按照有关规定,用于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砂浆、水泥都要在当地工程质检部门检验。施工单位在购买钢筋时,必须按批量检查验收,钢筋进工地必须持有出厂证明,应有钢种、牌号、数量、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厂家、出厂日期等,还要有钢材生产厂家的特种行业生产许可证及经营单位的营业执照。
  材料进场后,施工单位还应报审该材料的相关资料给监理公司,并由监理、建设、施工方的责任主体办理见证取样证,及时取样送检,在质检报告未出来之前,所有建材一律不予使用。
  对此事,本报将继续关注。
  本报记者舒浩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