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合格率仅60%,四川省工商局正组织人员查处 日前,四川省工商局第三季度组织对成都、自贡、雅安、眉山等地经销企业销售的蜂蜜质量进行了监测。受检的40个批次中,合格24个批次,合格率仅60%。 目前,省工商局正在组织人员对不合格经销企业进行查处。 检测报告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不足 检测显示,不合格的主要问题是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不够,有14个批次不合格,占不合格总数的87.5%。 果糖和葡萄糖是蜂蜜的主要甜味成分和重要质量特性指标。国家蜂蜜标准规定,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应≥60%。但受检的蜂蜜中,有的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不足标准规定的一半,掺假严重。造成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为降低成本,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掺入其他糖类物质,以及生产过程工艺控制不严,未进行原料进厂和产品出厂检验。 还有的商家在蜂蜜中违规添加糖精钠。糖精钠俗称糖精,是一种化学合成物的代糖品,是食品添加剂中甜味剂的一种。它的甜度是砂糖的200倍,除了在味觉上引起甜的感觉外,对人体无任何营养价值。当食用较多时,会影响肠胃消化酶的正常分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使人的食欲减退。 过量添加麦芽糖 麦芽糖是一种廉价的营养食品,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在这次抽检中,有13批次的麦芽糖含量不合格,占不合格总数的81.3%。由于麦芽糖的价格远远低于蜂蜜,混入麦芽糖成了蜂蜜掺假的主要问题。 此外,部分受检蜂蜜中的淀粉酶含量很低,有些巢蜜中甚至不含淀粉酶。据悉,淀粉酶值是指1克蜂蜜所含的淀粉酶在40℃以下,1小时内转化1%淀粉溶液的毫升数。蜂蜜中淀粉酶值达标,表明这种蜂蜜是新鲜纯正的天然蜂蜜。淀粉酶活性既是蜂蜜的特征性指标,也是反映蜂蜜新鲜程度的指标。 业内揭秘 一瓶麦芽糖“蜂蜜” 至少获利7元 记者在成都市内一些超市的蜂蜜专柜发现,蜂蜜品种繁多,但包装标签上的标注比较乱,有的称“蜂蜜膏”,有的称“有机蜂蜜”,还有的称“蜂宝”等。由于很多消费者对蜂蜜膏等蜂蜜制品了解甚少,再加上个别销售人员的不实宣传,消费者往往容易被误导。 多年从事蜂蜜加工的张先生告诉记者,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蜂蜜》规定,凡以蜂蜜为主词的蜂蜜产品一律不得在蜂蜜中掺入非蜂蜜类物质。也就是说,一旦掺入蜂蜜以外的其它物质,产品就不得以“某某蜂蜜”为名称。国家质检总局还规定了蜂蜜制品的概念———“蜂蜜制品是添加了其它矿物质、生物或者其提取物、分泌物、工业生产物质等的蜂蜜制品。”由此可见,蜂蜜制品与纯蜂蜜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在利益的驱使下,个别经营者却偷换了蜂蜜制品的概念,有的以“蜂蜜膏”或“蜂蜜浆”为名在蜂蜜中加入大量葡萄糖浆、麦芽糖浆等糖类物质,造成蜂蜜含量极低有的甚至为零;有的在“蜂蜜膏”前冠以“枣花”、“椴树”等单花种名称,使消费者误以为“枣花蜂蜜膏”是比枣花蜂蜜更好的产品;还有的在蜂蜜膏前加上“纯”、“纯正”等字眼,把原本不是纯蜂蜜的产品暗示成“纯蜂蜜”。这类蜂蜜成本低廉,但售价却与真正的蜂蜜相差无几。 “麦芽糖的市场价格为每500克3元,而普通纯蜂蜜的价格为每500克10元—20元,不法商家每卖一瓶这样的“蜂蜜”就能获利7元—13元。”张先生说道。 买好蜂蜜有诀窍 “慎买流动商贩的蜂蜜。”省工商局消保处工作人员提醒消费者,在购买蜂蜜时一定要做到:看光泽,蜜源不同蜂蜜的光泽不尽相同,一般颜色较深的蜂蜜所含矿物质比浅色蜂蜜丰富,假蜂蜜光泽暗灰;看粘稠度,纯蜂蜜较浓稠,蜜拉丝长,断丝时回缩呈珠状,而用白糠、麦芽糖制成的假蜂蜜因糖分多,拉丝虽长,但断丝无珠状;看颜色,同—种蜜源的蜂蜜通常颜色较浅的为佳,如果颜色发黑,说明蜂蜜加工、贮存不当或掺假,质量较差。 本报记者黎藜(相关报道见2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