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消费质量报 > 特刊(12版)

质监建设为系统“腾飞”铺路
 

  “三十而立”改革开放30 年四川质监成长报告·质监建设
  
  30年,四川质监事业发展硕果累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步伐、检验检测能力大幅提升……人、财、物的保障,让质监事业的腾飞有了发展的基础。
  经费保障夯实了基础
  “无房”、“无车”、“无设备”是四川质监发展之初的最大尴尬。开展工作需要办公场地,产品质量监管需要检测设备……如何解决经费保障、技术装备的问题,是决定质监事业发展的关键。
  统计数据显示,在四川省质监系统1998年实现垂直管理以来,全省系统在基础设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办公条件和职工福利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原来基础差、底子薄、经济落后的状况得到一定改变。
  垂管前后经费保障增长对比全省系统垂管前(1998年)总收入12551万元,其中:财政拨款收入4543万元,预算外收入4323万元,事业收入1389万元,经营收入773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34万元,其它收入1249万元。人均总收入2.07万元,人均财政拨款收入0.75万元。
  垂管后(2006年)比垂管前(1998年)总收入增加50198万元,增长率为400%。其中:财政拨款增加29907万元,增长率为658%;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增加3161万元,增长率为73%;事业收入增加5169万元,增长率为372%;经营收入增加4029万元,增长率为521%;其它收入增加7940万元,增长率为636%;人均总收入增加6.74万元,增长率为674%。
  垂管前后经费保障比较垂管前后国有资产增长对比全省系统垂管前(1998年)国有资产1353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2550万元。固定资产中,办公检测用房10.91万㎡、金额3826万元,微机190台、金额224万元,仪器设备8661台件、金额3545万元,职工住房12.92万㎡、金额3122万元。
  全省系统国有资产垂管前13537万元,垂管后69059万元,垂管后增长55522万元,增长率为410%。其中,固定资产垂管前12550万元,垂管后55572万元,增长43022万元,增长率为343%。固定资产中:房屋建筑物增长金额14673万元,增长率为250%;汽车增长645台,增长金额8900万元,增长率为486%;专用仪器设备增长金额10215万元,增长率为288%。
  垂管前、后国有资产比较
  检验检测能力快速提升
  早在质监工作起步之初,快速提高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是当时的工作重点。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一批专业性检验中心在四川建成,检验检测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院成立于1981年的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在2004年8月更名为“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院”,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综合类产品检验实验室,也是国家认监委(CNCA)指定的米、面、油、酱油、醋等28类食品QS发证检验机构;灯具、家具木器漆等五类产品3C强制认证检测机构;国家质检总局指定的化肥、水泥、电力电缆、化妆品等16类生产许可证发证检验等专业检验检测机构。
  拥有“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日用金属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都)”、“国家石油天然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四川)(筹)”等四个国家中心和“四川省劳动保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川-171所”。
  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院还将加快推进成都(国家)质检院的建设,把检测机构做大做强。目前项目建设已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今年底将完成主体工程。2009年底,整合后的省市质检机构就会在全新的软、硬件环境中开始工作,从而为建立西部强有力的质检平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泸州国家酒检基地也在积极筹建中,将为质检机构的发展和整合提供全新的模式。
  ·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69年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分院,1980年与西南地区计量测试中心(即四川省计量测试研究所)合并组成国家计量局成都计量测试研究院,1986年更名为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在2000年以前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理。
  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是国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和国家质量检验、测试与标准研究机构,从事国家基准/标准研究、计量检定/校准、工程测试、材料试验、产品质检、测试仪器研发;承担国家量值传递、计量测试仲裁、产品样机试验和定型鉴定;承担国家产品质
  量监督检验任务;提供机构认证咨询、技术
  服务和技术培训。
  40年来共建立了涉及几何量(长度)、热工(温度)、力学、电磁、无线电、时间与频率、光学、化学、声学、电离辐射等十大计量领域的国家基准、副基准40项,社会公用标准273
  项,是国家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
  ·国家危险化学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危险化学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四川省危化所的基础上筹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是全国质检系统唯一全面从事危险化学品质量检验的技术机构,也是四川省质量监督检验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危化质检中心主要从事认证范围内产品的监督检验、委托检验、仲裁检验、许可证检验、产品鉴定;生产许可证、批准证书的审查、抽样检验;化工企业检验员的上岗培训、发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宣传贯彻及企业产品标准的制定、修定工作;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工作。检测范围覆盖700多个产品,约6000个项目指标,检测参数包括了危险化学品中绝大部分产品(无机及无机盐类、氯碱产品类、化学试剂类、有机化工产品类、农药、涂料等危险化学品及化肥产品)的技术指标参数。
  目前共有各类检测和研究仪器设备400多台(套),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色质联用、红外光谱、质谱、电子能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资产原值达3000万元左右。这些仪器、设备能够满足国家实验室认证范围内,各种危险化学品产品项目的检验要求,认证范围内检测能力达到100%。
  ·四川省纤维检验局
  四川省纤维检验局作为省级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和第三方公正检验机构,承担以棉花,毛、绒,麻、茧丝、羽绒、化纤、纺织品、服装、皮革及制品为主要检验对象的委托检验、监督检验、
  公证检验、复验仲裁、新产品型式检验和司法鉴
  定检验,完成国家有关部门下达的各项公证检
  验任务和各种纤维、纺织类产品标准的制(修)
  订、纤维实物标准的更新仿制、试验验证及有关检测仪器设备的研制和验证工作。
  四川省纤维检验局拥有的国家羽绒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都)、四川省皮革制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四川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四川纤维纺织计量站,也在为四川造纤维制品保驾护航。
  人员素质越来越高
  人才的培养是质监事业发展的关键。自1999年全国质监系统实行省以下垂管以来,四川质监系统狠抓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创新人才观念,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取得了显著成效: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干部队伍建设机制日趋完善,干部队伍年轻化、梯级化、专业化正逐渐呈现。
  素质整体提升自2001年以来,全省质监系统加大了对系统干部的培训教育力度。3246名机关干部中,具有大专(含)以上学历的有2226人,占68.6%,具有大学本科(含)以上学历的1137人,占35%,具有研究生学历的77人,占2.4%。县处级领导干部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118人;科级干部中具有大专(含)以上学历的957人,具有大专(含)以上文化程度比例比2001年同期提高20个百分点。
  培养机制日趋完善在党政干部人才选拔任用上,既坚持“赛场选马”,又大力推广“人才高地”战略;敞开大门、广泛集聚人才,优化机制发挥了人才的最大效能。
  在人才队伍管理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干部选拔、管理、激励、监督等规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逐步建立符合质监系统实际的用人机制,激发质监系统干部人才的活力。
  在干部选任上严格坚持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实现“阳光”操作。公开透明的选人用人机制让干部实现了“能上能下”,让一大批年轻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达到了优化干部人才资源配置的目的。
  加强优秀人才的管理,实现人尽其才。后备干部管理和选拔机制的建立,完善了系统人才信息库,引进激励竞争机制,实行处级领导干部动态管理,建立以工作实绩为核心,坚持管人与管事结合,实行实绩分析、综合测评、考核定性、整体评价的“360度干部考核机制”。大力推行干部培训、推荐、考核、使用四维一体的用人机制,有效地将干部素质提高与教育培训结合起
  来。
  干部队伍年轻、专业截至2008年9月,全省质监系统共有机关干部3246人,事业单位人员3275人。事业单位中具有高级(含)以上职称115人,中级职称955人。
  据统计,全省质监系统机关干部平均年龄41岁;处级正职的平均年龄由3年前的50岁下降为47.5岁;县处级领导干部中,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有78人,占县处级领导干部总数的31.7%;在20个市(州)质监局局长中,有5名“一把手”年龄在42岁以下。全省质监系统干部队伍年轻化、梯维化和专业化正逐渐呈现,给质监事业发展带来无限生机。
  系统培训送出去请进来2008年是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全省质监系统培训年,一场大培训、大练兵活动在全系统内展开。
  4月,为期一个月的全省质监系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课。理论培训、学习实践、座谈讨论、拓展训练、礼仪培训,不仅有省内质监先进单位的学习交流,还安排了赴省外先进地区的访问考察的课程,一个月的时间,学员们收获不小。
  进入10月,省内各地市州质监局到省局挂职锻炼干部陆续到岗投入工作,“一个月进入角色、两个月熟悉工作、三个月初见成效、六个月全面提升”是省局为上挂干部提出的锻炼目标。
  为全省质监系统培养技术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10月,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技术总监兼质量技术部主任郑卫东和四川省危险化学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副院长姬洪涛作为四川省第五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分别到西南大学、中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研修。
  浙江省特种设备研究院锅炉中心副主任葛翔同志到青川挂职,任广元质监局局长助理、青川质监局副局长,任期半年;宜昌市秭归县质监局副局长胡兴建挂职雅安质监局局长助理兼汉源质监局副局长,支援汉源质监局灾后重建工作……
  11月4日,全系统23名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出发前往广东,2个月的挂职锻炼正式开始…… 本报记者王伶雅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