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消费质量报 > 特刊(11版)

质量监督挺起“四川造”脊梁
 

  “三十而立”改革开放30 年四川质监成长报告·质量监督
  
  防水材料专项监督抽查合格率100%、水电气三表专项监督抽查合格率100%、危险化学品专项监督抽查合格率100%、水泥专项监督抽查合格率95%、食品专项监督抽查合格率90.6%……这是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刚刚发布的2008年第二季度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结果。高于90%的产品质量合格率,不得不让人惊叹“四川制造”可以让人们吃得放心、用的舒心、住得安心。
  让人感到欣慰的还有,近两个月来,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的“三聚氰胺”事件,让人们对牛奶和鸡蛋闻之色变。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四川企业生产的所有批次产品,经权威部门的检验全部合格。即便是在牛奶和鸡蛋都遭受质疑的今天,产自四川的牛奶一定可以放心喝,鸡蛋还是可以大胆吃。能这样让百姓放心,四川质监功不可没。
  打假治劣做坚强的“质量卫士”
  保证产品质量的安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打假治劣”在质监工作起步之初就是重头。然而,质监工作发展到今天,更增添了对产品生产源头的监管和为生产企业服务的要求,在新时期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和打击假冒伪劣的过程中,质监人成了最坚强的“质量卫士”。
  堵住假劣产品入市源头
  当年阆中查获的兽药假冒人药案、成都苏坡乡的黑心棉案、大英县查获的假冒红葡萄酒案、古蔺的劣质农肥案都历历在目。造假者为了眼前的利润,把废弃的棉织品填入棉被;劣质的过磷酸钙肥害死了田里的庄稼……这些案子的成功破获,让老百姓拍手称快。
  时过境迁。轰轰烈烈的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连续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展开。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建材产品专项整治……每一场质监局的专项行动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监管是现在质监工作的重点,不合格的产品全部被堵在了生产的源头,产品质量明显提升。
  “12365”的开通,加大了投诉举报的信息量,也为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部门扩充案源,在提高综合执法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同时,也为假冒伪劣织下了法网。
  监督抽查保障百姓生活
  “抽查一类产品,整顿一批企业,促进一个行业”,引导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为社会提供品质优良的产品。产品抽查也是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形式,抽查结果为市场提供的是合格优质产品的参考,也为社会提供了产品质量信息。
  检测方式转变“一直以来,省内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方式主要有产品质量专项抽查、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验两种方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监督处调研员李敏介绍说,产品质量专项抽查是根据政府和社会要求以及在特殊时间内出现的产品问题而组织的质量监督抽查检验,检验所需经费由政府财政开支;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验是根据省内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需要制定的,每年的年末下达次年的监督检验计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计划以产品监督检验目录形式制定,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验所需检验费用由监督检验受检对象承担。
  监督抽查刚刚开始的那几年,受地方经费的限制,专项监督抽查的工作相对较少,主要工作是由企业支付检验费用的定期监督抽查占多数。“在那个时候,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也不够,没有检测必须的设备,执行定期监督检验的时候往往还要大量使用企业的检测设备,也就是通常说的下厂对企业作现场监管,直接导致了检测结果没有公信力。”李敏说,因此,加大技术机构的改造和投入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尴尬。
  检测经费保障“到2000年,相关部门对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的累积投入达到了三四千万,检测设备实现了从普通国产设备向高精尖设备的转化,开辟了许多检验检测的高端设备,检验能力逐步与国际接轨,检测结果的科学、公正、准确、及时性得到了提高,公信力也越来越强了。”李敏介绍,从2002年开始,政府将监督抽查的检验费纳入财政预算,政府投入增加,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得到社会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省财政每年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提供了经费保证。从1986年~2000年每年财政提供的监督抽查专项经费仅二三十万,到2001年的50万元,再到2002年增加为300万元,2003年一举提高到1000万元,2004年1300万元,2005年1800万元,2006年、2007年都由财政拨付了2300万元用于监督抽查的检测。
  统计显示,1999年全省共监督抽查产商品102690批次;2000年全省共监督抽查产商87750批次,批次合格率78.38%;2001年全省共监督抽查产商品94810批次,批次合格率80.35%;2002年全省共监督抽查产商品63270批次,批次合格率81.82%;2003年全省共监督抽查产商品36840批次,批次合格率90.68%;2004年全省共监督抽查产商品36700批次,批次合格率85.5%;2005年全省共监督抽查产商77780批次,批次合格率83.67%;2006年全省共监督抽查产商81370批次,批次合格率81.61%。
  “有了检验经费的保障,从2003年开始,全省监督抽查产品的样品数量大幅增加。”李敏分析了监督抽查的这组统计数据,在2003年以前,抽查的样本量远远高于2003年以后,原因在于当时的抽查主要以企业自主支付检验费用的定期监督检验为主,数据的公信力不强,但在2003年以后,专项抽查占了绝大多数,检验检测设备越来越先进,检测更加科学公正,检验过程中的“水分”被逐渐去掉了,产品的批次合格率与现实状况更加接近。
  检测重心转移随着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检验保障能力的不断提高,对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产品、重要的生产资料、政府关心的重点产品和社会关心的热点产品的监管力度也在逐年增大,越来越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对日化产品、家用电器、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家具等监管力度的加强,保证百姓吃得健康,用得安全。”李敏说。
  当然,对农药、化肥、农机产品、钢材、危险化学品、工业用煤、机电产品、计量器具、通信器材等产品监管也没有放松。“以农业生产资料产品为例,连续的农资产品专项抽查的合格率都超过了95%,大大改善了以前农资产品价格低、粗制滥造的状况。”李敏说,除此以外,从投诉情况分析,对一些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也加强了监管。目前人们对通讯行业、电器产品的投诉比较多,我们在这两个行业的监督抽查也有所加强。”
  扶优扶强为“四川制造”护航
  在打击假冒伪劣的同时,扶植地方优势产品,批评“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不诚信经营,表扬物美价廉、货真价实的名特优新,“红榜”和“黑榜”两手抓,打响了“四川制造”的优质品牌。
  名牌培育硕果累累
  四川是全国率先实施名牌战略的省份之一。1993年,实施名牌战略就列入了政府工作目标,首先在全省启动了第一届四川名牌产品的评价工作。
  特别是从2003年以来,更是四川省加快发展名牌战略的五年,名牌产品增长到目前的602个,数量超过头十年的总和。四川名牌产品辐射医药化工、机械冶金、食品饮料、交通通讯等28个行业,分布在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四大优势产业的占65%。经过多年的发展,培育了长虹、五粮液、新希望等一大批质量效益型企业,打造了竹叶青、蒙山茶,家具制造业、建筑陶瓷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基地,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促进了四川经济快速发展。
  2001年,中国名牌产品的评价工作正式开展,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表彰、宣传、培育中国名牌产品活动的热潮。全省名牌战略发展工作也成为了“工业强省”的重要措施。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长虹牌彩色电视机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成为了四川省首个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处处长王继春说:“以名牌为载体的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涌现,目前全省有286个名牌产品所属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实施名牌战略,增强了四川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提升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全省已经有37家企业的45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602个四川名牌产品,名牌数量居西部地区之首,随着鲜冻肉、家用橱柜、沙发等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的称号,四川打造的优质产品不再仅仅局限于工业省的工业产品了,名牌产品也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名牌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政府质量奖嘉奖优企
  2008年10月10日,首届“四川省政府质量管理奖”在成都颁奖。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成都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昊华西南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获得首届“四川省政府质量管理奖”嘉奖。这是省政府为奖励对实施卓越的质量管理并在质量、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而设立的最高奖励。
  “获奖的企业都是质量管理水平在同行业中领先的,科学的绩效管理在企业发展中作用明显。”王继春对“四川省质量管理奖”评审工作作了最精辟的注解。获得四川省质量管理奖的企业,由省人民政府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牌,沉甸甸的大奖让企业体会到更多的政府对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以政府的名义来表彰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对于企业来说既是荣誉更是鞭策!
  地理标志产品助推农产品
  “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对于实现农业增收,农民致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优质品牌的产业化发展,保护我国民族经济和文化遗产,让民族精品走向世界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法规处处长周方清说,四川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从2002年开始正式启动。
  蒙山茶在2001年12月16日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来,标准化种植就从1997年的5.8万亩茶园,发展到2006年的25万亩标准化茶园,产值由1997年的2085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4.2亿多元。苍溪猕猴桃过去种植面积4万亩,产量4000余吨,主要在市内销售,自2004年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来,种植面积已达到10万余亩,产量增加到1.3万吨,价格由过去的2.8-3元/公斤增长到6-9元/公斤,优质果品价格12元/公斤。而且远销日本、瑞士、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苍溪县的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
  实践证明,大力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高了被保护产品的质量、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了农业标准化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四川已有36个产品正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各地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发展势头较好、成效也十分明显。
  本报记者王伶雅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