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消费质量报 > 特刊(13版)

风雨路上那些人那些事
 

  “三十而立”改革开放30 年四川质监成长报告·质监人质监事
  
  四川质监风雨30年。朴实的四川质监人,用经历写下了30年的故事。他们记录了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悲伤,或让人喜出望外,或让人潸然泪下……
  30年·人·质监先进
  打假斗士王富家
  王富家,曾先后任雅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四川省纤维检验局局长、四川省质监局稽查分局局长。2006年11月16日,王富家被四川省委追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7年,王富家同志从雅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调入四川省纤维检验局。在黑心棉泛滥四川的2001年,王富家率领纤检局30多名执法人员奔赴成都的苏坡乡、大丰、射洪、仁寿等重灾区。在打了几个漂亮的“围剿”战后,质监部门成功地遏制了“黑心棉”的泛滥势头,四川的絮棉市场也得到了有效规范。
  2002年12月,王富家被调到省质监局稽查分局任局长,他处处身体力行,每天上班最早,下班最晚。在办案中和执法人员一起风餐露宿、熬更守夜,一月中有十多天都是通宵在外“蹲点”执法,办了不少大案要案。同志们都称他为“工作狂”。哪怕在外通宵办案,但第二天一早,王富家总是第一个出现在办公室。
  2004年1月,四川省质监局稽查分局接到陕西一家酒厂举报,称成都大邑县一酒厂涉嫌生产假冒酒。接到举报后,王富家带领执法人员迅速出击,对大邑县开泉酒厂进行了执法检查。检查发现,该酒厂生产的涉嫌假冒酒共计3300多件,零装“本色”酒5200多瓶。执法人员当场对涉嫌假冒酒进行了异地封存,没收了若干包装箱及包装盒,并对当事人进行了严肃处理。王富家雷厉风行的打假行动为企业挽回了经济损失,企业感激不尽。
  2006年6月,全省范围内的农业生产资料专项整治全面展开。王富家不顾自己操劳过度的身体又一次身先士卒地走在了打假第一线。
  2006年7月11日,在接到举报后,王富家带领执法人员立即奔赴现场,为了不打草惊蛇和曝露身份,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下,执法人员和造假者只有在大街小巷斗智斗勇兜着圈子。调查摸底工作完成已是深夜11点。回家后王富家同志因劳累过度引发颅内出血……
  “看看后面,还有没有人跟踪!”这是王富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给亲人的最后一句话。
  计量先进刘敬东
  刘敬东,原达州市计量测试中心主任。先后获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西南兵工局“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5年被达州市委办、市政府办评为“达州市科技之春科普宣传月活动先进个人”,2006年被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计量先进工作者”。
  刘敬东1997年调入达州质监局的时候主要从事产商品质量检验工作,从2002年5月开始任达州市产商品质量检验中心副主任,2005年5月任达州市计量测试中心主任。接任时达州市计量测试中心人心涣散、检测设备陈旧老化、检测能力低下,没有任何积累。
  找出路是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大刀阔斧改革,更新设备、激活职工工作责任感、及时推出为企业和客户热情的上门服务,既确保了企业计量准确,又为企业节约了送检成本,解决了企业“送检难”的难题。
  刘敬东33次到天然气化工基地建设工地调研,掌握到建设工地高压压力仪表检定、校准需求迫切的情况,及时建立起250MP的高压压力检定标准装置,完全满足了化工基地建设中的检定需求。就这样,他围绕天然气开发、医疗卫生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计量需求,仅2007年就新建了17项计量标准……计量检测全面进入达州经济建设主战场。
  短短三年,达州市计量测试中心累计新增社会公用计量标准26项,检测项目50余项,检测服务范围扩展到重庆、陕西、广安、巴中等周边省、市。在热工、压力、电磁、医疗卫生、长度、计时计费方面的多台计量标准设备的技术含量、检测能力居全省各市州前列。检测水平和质量赢得了企业和客户的认可和广泛赞誉。
  为了掌握农村电能表计量状况,2006年,他带队深入74个乡镇调查,当了解到农民校电表难后,他毅然决定投资5万元购置了高精度在线检测设备,让技术人员走进乡村院落,到农民的家中开展测试工作。
  连续三年达州遭遇洪灾。每当洪灾来临,他总是带领测试中心的抢险队到沿河企业查看情况,第一时间投入抗洪抢险的战斗中,帮助企业和受灾群众进行灾后重建,累计为企业和群众抢修计量器具1615台件,带头组织职工捐款8000余元,衣物300多件。
  为了确保全市医用计量器具计量准确,让老百姓放心就医检查,他组织投入70余万元,建立起包括医用超声诊断仪超声源、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脑电图机、CT机等医疗检测标准设备,形成了完善的医疗计量检定标准体系。
  2006年7月,一场关于食品安全的专项整治风暴行动在全国拉开了序幕。刘敬东又组织带领计量检定人员投身到食品安全的保卫战中,做好食品企业的计量基础保障工作,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计量技术支撑。
  身体状况已经越来越差的刘敬东总是挂上输液瓶又回到单位,一边输液一边和几位班子成员研究标准器复查及业务方面的工作。由于长时间耽误治疗,患上“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刘敬东念叨的仍是手头的工作,昏迷中他还含含糊糊地说着“天源水厂的仪器检定周期到了哟”、“电力公司的合作协议签了没有”、“扭矩班子设备到了没有”……
  执法先锋杨才钢
  杨才钢,原德阳质监局稽查分局第三执法大队大队长。
  从2002年进入德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到2007年走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杨才钢只工作了5年。在他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的时候,他正在电脑上查阅关于食品监管的资料。这一天,杨才钢到一家曾经检查发现了问题食品厂,指导企业整改。
  身为德阳质监局稽查分局第三执法大队大队长,杨才钢总是冲在质量监督执法的最前沿。
  2004年1月,接到举报后,杨才钢带领稽查队员对广汉市某钢铁厂生产地条钢调查取证,企业负责人提出用一万元让杨才钢“放一马”,清正廉洁的杨才钢在查实案情后,没收了厂里的120吨地条钢。
  2006年8月,杨才钢接到举报:有人在做潲水油。杨才钢根据举报的线索,连续5个夜晚从8点多到晚上12点对群众举报的可疑车辆进行跟踪,最终证实可疑车辆并没有进行潲水油加工,而是在为养猪场收潲水。
  2006年9月,杨才钢接到两个违法生产地条钢的举报。他带领人员,在凌晨采取行动,依法取缔了一个非法生产企业。在车上凑合着打了个盹后,凌晨5点,杨才钢又带着大家奔赴另一个地条钢生产窝点……
  160多起,800余万元,是他从事质监行政执法工作以来,带领执法人员查处制假售假案件的数量和假冒伪劣商品的货值金额。这其中,20余个造假窝点被端掉,尤其可贵的是,160多起案件,没有一起被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没有出现一件差错。
  抗震抢险群英谱
  这里记录的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这是一个英雄的群体。在5.12地震发生以后,在四川省质监局党组的带领下,他们忍着失去亲人的痛苦、抛下年迈的双亲和幼小的孩子、拖着自己受伤的身体,活跃在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
  2008年6月3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表彰质检系统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抗震救灾英雄,德阳市绵竹质监局职工周红、绵竹质监局局长张映琪、阿坝州质监局副局长任征获得“质检系统抗震救灾英雄”称号。
  在2008年7月18日,在国家质检总局召开的质检系统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上,3个单位获得“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系统抗震救灾集体一等功”;4人获得“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系统抗震救灾个人一等功”;7个单位获得“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12名同志获得“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4个支部获得“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系统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7人获得“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系统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8年10月21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成都隆重举行了全省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处处长王继春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了“四川省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他们把质监人的坚强、乐观、勇敢展现给了全世界,他们是好样的!
  夹江假冒“彩虹”牌灭蚊药片案
  30年·事·大要案
  1995年入夏,成都、重庆、乐山、泸州等地大量的假冒“彩虹”牌灭蚊药片
  流入市场。四川省技术监督局稽查队会
  同成都市公安局成华分局和彩虹电器
  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深入调查,在
  夹江县彩印厂当场查获正在制作的大
  量假冒“彩虹”牌灭蚊药片包装盒。为保
  全证据,查清事实,执法人员当场依法
  查封了假冒产品和制假工具。
  在执法过程中,四川省技术监督局的执法人员被要求留下查封的假冒产品、解封印刷机械,企业负责人还组织工人拦截执法人员和车辆,限制了执法人员的人身自由。
  随后,四川质监的执法工作却被造假的企业告上了法庭。“涉及到商标的问题,质监局不是执法的主体”。彩印厂在法院的支持下恢复生产,经过各级努力,案件最终还是以四川省技术监督局的胜诉而告终,维护了质监工作的尊严。
  查获千吨劣质农肥
  1997年,泸州市古蔺县19名群众集体反映该县农资公司长期销售劣质农肥坑害农民。5月11日,四川省技术监督局、省化肥质量监督检查站技术人员赶赴古蔺、泸州调查,发现1993年古蔺县农资公司在知道购销的“弥陀”、“海丰”、“先锋”等牌子的磷肥有严重质量问题的情况下,仍然以扶贫等方式继
  续将劣质农肥销售给农民,村民减产严
  重。
  经过技术监督局的检验,劣质磷肥含磷量只有2.77%,与国家四级磷肥标准有效磷不少于12%的要求相比,相差了9.23%,这是一起严重的假化肥坑农害农事件。生产企业有涉嫌伪造生产许可证之先,在古蔺县农资公司设在县城里的仓库查获劣质肥1000多吨。流入市场的劣质肥数量巨大。
  端掉“毒”大米窝点
  2003年,一起将陈化霉变的谷子用明矾抛光后冒充新密出售的案子,在郫县安德镇的一个大米加工厂被查获。
  一大批1999年生产的仅6毛钱一公斤的陈化霉变谷子在被抛光后售价可以卖到1.6元/公斤。在接到举报后,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郫县分局的稽查人员赶到现场时,工厂正在用陈化谷加工新米。据加工厂工作人员交代,现场正在加工的陈化霉谷产于2000年,总量100吨,已经架通了40吨“新米”,售出“标一级”的大米2-3吨,“标二级”的大米7-8吨。质监人员对生产现场做了依法处理。
  本报记者王伶雅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