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消费质量报 > 特刊(09版)

30年回首:一路风雨一路歌
 

  “三十而立”改革开放30年四川质监成长报告·30年历程简笔图
  开篇语
  扬帆起航
  当中国的改革开放迈入而立之年的时候,一个新的时代展现在我们面前。30年来,中国的发展堪称经典,百姓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都渗透着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有人说,1978年到2008年这30年的发展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精彩的华章,这30年的中国最不可能重复。然而,30年的发展不仅仅对中国的意义非同寻常,对四川质监来说,经历的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三十而立”———改革开放30年四川质监成长报告》,重在盘点四川质监事业30年的蓬勃发展。我们走进质监人最朴实的生活,听他们讲记忆中最深刻的故事,一起回味质监工作的酸甜苦辣,共同见证四川质监辉煌发展的历史。
  30年风雨兼程。从鲜为人知到家喻户晓,从单一的产品质量监督到全方位服务企业,从被人们“拒之千里”到真正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从监管内容到监管质量,从发展规模到发展战略,从管理模式到管理水平……质监事业发展中的每一场转变,成就了今天“质量兴川”、“质量立国”的精彩。
  30年春华秋实。如今的质监局已经不再是那个只管小秤一杆的“衙门”,“质量技术监督”几个字囊括的是对质量、计量、标准化、认证、特种设备监管、执法打假等质量工作的全面管理,四川质监的工作被不断细化,质监事业的外延不断扩展,内
  涵在不断加深……
  30年日新月异。质量法规日渐完善、检验检测设备向着“高精尖”快速发展,四川质监事业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高歌猛进、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巨变,描绘的是一幅幅扬帆远航、欣欣向荣的生动画卷……从1978年到今天,弹指一挥间,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整整30年,而这30年也是四川质监事业风雨30载的全新开始。
  回忆
  启程万事开头难
  何旭东和黄文之算得上是四川质监系统的元老。在他们的记忆里,四川质监工作开局并不顺利。
  计量监管“度量衡”
  没有经费、没有办公场地、没有检验检测设备……在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之初,人、财、物样样缺。好不容易争取的经费,首先要做的就是搞基础设施建设,建房子、买设备。
  “计量工作就是从解放前搞‘度量衡’管理,管‘一杆秤’开始发展起来的。”何旭东说,后来我们开始管理“尺、斗、秤”,再后来发展成了对长、热、力、电四大类的计量监管,到现在已经扩展到了包括无线电、化学、放射、光学等在内的十大类几百项检测,计量监督的业务更宽,精度更高,权威性也更强。
  低标准不讲“精益求精”
  改革开放为曾经“封闭”的中国计划经济增添了活力,但是,在“开放”之初的那几年,四川企业的产供销体系、员工的福利待遇都还在国家控制的“计划内”。按国家计划安排生产,企业既没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也没有生产的决定权和物质刺激,当然也更不会有生产精益求精的观念和提高技术生产能力的欲望。
  “那些年并没有‘技术监督’这个词,有的只是‘标准’、‘计量’。由国家把生产企业召集起来制定标准,更多地考虑了企业的意见。企业能生产出什么样的产品,标准就是什么样子,企业不能达到的要求,就统一降低标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能生产产品,追求的只是有用的东西就行,标准水平相当低。”黄文之说。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口号提出以后,更加活跃的市场经济在国内全面发展起来。产品质量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丰富的物质刺激,很快催生了那些走“歪门邪道”的造假者。
  质监工作在经历过“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还是监督出来的”这样的观点争锋过后,在甲醇造假酒、出口瓷器因为铅含量超标而“打道回府”之后,质监部门对社会产品的监管加强了。在对外贸易遭遇屡次碰壁过后,对国内产品的整顿全面展开。
  转型
  “垂直管理”事业发展大步流星
  1996年的四川省技术监督局,全省近万名的工作人员队伍,5个市(州)局、94个县局和技术机构无房、无地、无车,一穷二白……人员素质不高、人心涣散、观念陈旧,在那个年头,普通百姓也不会买质监局的账。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特别是1998年四川质监系统实现垂直管理以后,质监局从对企业的“监督服务”到服务百姓、服务企业,真正成为了“人民的公仆”,“垂直管理”让四川质监完成了华丽转身。
  
  从“监督服务”到“服务监督”
  既然叫“技术监督局”,监督自然是工作的重点。硬邦邦地“板着脸”监管很难让人接受,从服务着手,为企业提供标准、计量、质量、特种设备等方面的技术服务是四川质监为“转型”迈出的第一步。
  对内要求个人素质更高、技术更强,对外坚决树立质监形象。“对企业的困难要当好服务员,对企业的发展要作好参谋长”。到工厂去、到农村去,为一线企业、农户送标准、讲法规、出点子、解难题,以实际行动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签定对口帮扶协议、建立企业质量档案、设立驻厂质量监督员……为企业建立了集“帮、促、扶、管”于一体的质监立体服务格局。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思想观念转变,也引发了一场执法理念上的深刻变革。
  走进寻常百姓家
  质监局的工作到底要做什么?早些年,很多人都答不上来。质监工作总是围着企业转,那时的“标准”、“计量”好像跟老百姓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现在,标准、计量仍然是质监局的主要工作,不同的是转型之后的标准也好计量也罢,都与百姓的饮食起居息息相关。
  种白菜,农药、化肥要用多少?土地条件是怎样的?以前用化肥、激素让白菜疯长的种植方法,在农业标准化实施后,种植行为都有了规范。按照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在防治病虫害方面要选择低毒农药,保证农药含量低,达到标准的要求,保障了食用白菜的安全……这是标准化建设中一件贴近百姓生活的小事。
  让食品小作坊从“地下”走到“地上”,从不合法走向合法,从“小”变“大”,由“劣”变“优”。通过对食品小作坊的积极引导,科学监管的加
  强,不仅没有一股脑地堵死人们的致富路,还
  保证了食品安全,让人吃得放心。
  计量监管走进农贸市场,校准每一台秤;来到加油站,检定每一台加油机;把出租车开上检测台,检测每一个计价器……生活的方方面面,告别“短斤少两”他们来保证。
  电梯故障的排除、旅游索道安全的排查、医院里高压氧舱的安全检测……有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还有什么不放心呢?
  质监工作越来越多地走进日常生活,换来的是百姓的好口碑。
  感慨
  飞速发展今非昔比
  陈高原,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总工程师。从1980年进入四川省标准局到今天,四川质监30年的发展史,他经历了28年。
  “质监工作30年的发展是与改革开放紧密结合的。回忆起来,质量工作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特别是进入垂直管理的10年间,是质监系统飞速发展的关键期。30年的发展,我们一直在努力。”陈高原说。
  3大体系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和谐社会里不需要假冒伪劣产品。”“政府要怎样保障百姓的需求?要怎样维护政府的信誉和威信?这些都要通过政府监督来体现。”……28年的质监工作,对于陈高原来说是神圣而又艰辛的。
  “从秦始皇时期就开始统一度量衡,但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仅仅统一度量衡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陈高原这样理解现实的计量监督工作:现代量子技术、纳米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的统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对计量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计量工作研究的对象在不断发展,概念越来越广泛,定义也越来越科学,促进着质监工作的全面进步。
  “国家、省、市、县四级计量中心、质量监督检验技术机构、特种设备检验体系逐步在四川建设完成,是30年来质监工作最突出的业绩。30年的工作,建好了质量技术工作必不可少的三大技术体系,为四川质监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陈高原说,如果接下来的30年里夯实这个基础,用好用活这个基础,让三大体系都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质监工作将会取得更大的成绩。标准化促经济发展
  “为什么以前国内生产的电子产品,即便是产品质优价廉还是没有占领市场,成为竞争的强者呢?因为我们没有生产标准和产品专利,每生产一个产品都要向拥有专利的企业交一笔专利费。”从发展的轨迹来看,标准建设贯穿了质监工作30年发展的始终。陈高原用国内电子产品发展初期的尴尬,说明了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标准工作渗透在质监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也渗透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
  “在产品为计划经济服务的时候,生产标准低,但服务市场经济的标准制定会越来越科学。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标准化的发展。标准的专利化和专利的标准化,说白了就是要重视知识产权的标准化和标准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做好了这一点,经济将会更好更快地发展。”陈高原说。
  质量监督促质量提升
  “从《产品质量法》颁布实施以来,质量监督工作也全面展开。《产品质量法》的出台,规定了政府控制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省、市、县各级的质检机构从无到有,成为了政府监管产品质量的基础。”在陈高原的概念里,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科学可靠的质量监管方法。各级政府都以检测机构的检验数据说话,以科学的实验数据发现的问题来调节一些消费者与商家、商家与生产企业之间的生产消费关系,为社会的共同技术安全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2007年,投资4亿元的“成都(国家)质检院”已经奠基;根据攀枝花打造“世界矾钛之都”和泸州市建设“酒类集中发展区”的需要,“国家钒钛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和“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泸州实验基地”也破土动工……“质量兴川,科技强检”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着坚强的技术支撑。 本报记者王伶雅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