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 每年的11月份历来是旅游市场的淡季,从这个月起全国大部分景区景点的门票和酒店都要执行淡季价格,机票的折扣也极低。淡季价格使旅行社的部分旅游线路团费下降,越来越多精明的消费者由此选择这段时间出游。业内人士分析,之所以在淡季许多旅行机构、航空公司、景区景点推出降价、促销等措施,原因是想让本来不是火热的旅游市场得到一定的刺激,同时也能让景区景点、航空公司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选择在这段时间出行,既可以在出游品质上有保证,也能让出行费用最低化。 1 景区 推出淡季门票 记者从四川部分风景区了解到,从11月中旬开始,省内各大景区门票都将陆续实行淡季价格。 从11月16日到明年3月31日,九寨沟、黄龙两景区将执行淡季门票价格。其中九寨沟从旺季的220元/人降低到80元/人,黄龙景区从200元/人下调到60元/人。两景区淡季门票下调总和为280元。此外,九寨沟还将从11月16日起执行二次进沟免票政策。现役军人、残疾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及在校学生,执行门票价格70元/人,观光车票价格80元/人的优惠。 峨眉山景区的淡季则从12月1日到次年的1月31日,门票从120元降至100元。而且凡是在活动期间购买了门票的还可以享受免费滑雪的优惠。 石象湖景区从11月1日开始至12月底推出针对社会团体(20人以上)门票和住宿(8人以上)优惠套餐。社会团体以全票50元/人,半票35元/人套餐价格就能享受包含门票和一顿丰富的正餐的优惠。对住宿团体,每人仅需180元,就可以享受家庭式温馨布置的房间,还包括门票,两顿正餐以及一份精美的早餐。 2 酒店 旅游城市酒店预定火热 记者5日从成都的部分星级酒店了解到,11月份以来,成都本地各星级酒店的价格和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三星、四星、五星酒店的平均价格保持在200元、400元、900元左右。 而从携程旅游网上记者得知,其他旅游热门目的地城市的酒店像桂林、青岛等城市的各星级酒店价格也与前期基本持平,其中,桂林的三、四、五星级酒店的平均预订价格为220元、320元、750元,青岛的三、四、五星级酒店平均预订价格分别为250元、420元、730元,部分青岛星级酒店甚至仍然执行旺季价格。 同时,三亚、杭州、厦门等城市的酒店价格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其中,11月三亚的三、四、五星级酒店平均预订价格分别为250元、430元、1000元,同比国庆后,有10%左右的涨幅,杭州、厦门的五星级酒店的平均预订价格为750元左右,四星级酒店的平均预订价格在400元左右,三星级酒店的平均预订价格在200元左右,同比国庆后也略有涨幅。 业界人士分析,不少企业、公司即将召开年终总结等重要会议,比如成都在12月就会迎来全国药品交易会,从目前成都各大酒店了解到情况来看,已经陆续在接受预订。像这样的盛会不少企业选择在了热门的旅游城市举行,这也一定程度上让这些旅游城市的酒店价格保持较高水平,同时,今年国家带薪休假政策的实施,也为很多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时间,选择现在前往这些城市游玩。业内人士建议,厦门、三亚等城市的酒店价格不但坚挺,而且预订情况也颇热,杭州的周末酒店预订情况也趋紧,因此建议打算前往这些城市进行商务活动和旅游的市民尽早预订。 3 航班 机票纷纷打折 记者近日从成都各大机票售票网点了解到,成都飞往南京、沈阳、昆明、杭州、武汉、长沙的机票折扣11月最低都在3折以内。11月5日成都飞长沙最低2.8折,257元;11月8日成都飞昆明最低为2.8折,196元;11月9号成都飞杭州最低为2.9折,461元;11月20日成都飞沈阳最低为2.5折,520元。另外,11月份中,成都到上海最低560元、飞大连最低595元、飞南京最低价格428元、飞武汉最低259元。 4 旅行社 秋冬游线路普遍降价 由于机票的降价,旅行社的团费也有所下降。记者登陆携程旅行网发现,目前从成都前往九寨自由行的价格在1700元左右,这已经比上个月的2000元下降了300元。 “目前在四川参加各条旅游线路,价格都相当低廉,有些线路价格仅有旺季价格的1/3,九寨沟双飞自由人两天三晚包括机票和酒店住宿只需要1350元。”四川省中国青年旅游行社的报价非常吸引人。 淡季到来,参团出游价格下调非常普遍。据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孟友介绍,景点实行淡季门票价,加上航空公司、地接酒店等联手推出优惠措施,刺激市民出游,所以旅行社的相关秋冬游线路普遍降价10%—50%不等。目前省内游降幅最大的线路是九黄双飞3日游,11月报价为2000元左右,而10月中下旬价格都还保持在3000元上下。 记者了解到,各大旅行社最近都有针对性地推出了夕阳团、银发团,以适应老年人淡季时既能避开旅游高峰又能节约更多钱的旅游需求。 为此,旅游业界人士建议:“由于各航空公司在淡季的时候都会调整机票的折扣,加上各旅游景点在淡季的时候也会推出相应的优惠政策,因此抓住季节的变化来制定旅行计划,无疑是一个明智之选。” 本报记者汪小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