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改革开放三十年
“嘟…嘟…”随着两声汽车喇叭响,一辆崭新的食品监测车开过来了。夕阳下,车头上“工商执法”和红色盾牌格外醒目。原来是到剑阁搞食品抽样监测的车回来了。想想160多公里的路程,数十个品种的食品快速监测,一天打来回真是感慨万千,现在的交通工具和工作条件与我刚参加工作时真是天壤之别啊! 顺利通过1988年四川省统一招干考试,我如愿以偿考进工商部门,被分配在剑阁县合林工商所。那时工商所是几间两层楼的旧木屋,条件简陋,一楼几十平方米的一个大房间平时是办公室,开个体户会时,到隔壁供销社借些凳子搭好就是会议室了。两个木头文件柜,三张高低不平,大小、颜色不同的办公桌排成一行(两人合用一个办公桌),一张缺了两档算珠的大算盘,五个登记簿,几根木凳,一张木制三人长椅就是我们的全部家当。楼上是职工宿舍,我刚到所里时没有住房,在同事的饭厅兼储藏室里打地铺(碰到同事家来客人或要拿什么东西不便可想而知)。没有自来水,最近的小河也有十几里。白天下乡检查、收费、办案,下班之后还得上坡下坎到一里外的水塘去提水,披星戴月提水而归是家常便饭。 全所有6名职工,肩负合林、太平、石城、杨村、水磨5个乡镇“六管一打”工作,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大家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相互帮衬就解决生活难题了。比较麻烦的是没有交通工具,下乡就只能根据远近和地势或步行、或骑自己的自行车,要是能坐上顺路的农用车就是享受了。 记得一次下乡检查收费,查出一起劣质肥料案,等辗转找到隐藏的化肥、做完询问笔录收工时,月亮已经老高了。虽然大家又累又饿,但捉住了制假贩假黑手心里挺高兴。先是由军人出身的何大哥起头高唱改编的打假归来—“月上西山心高兴,战士打假把营归……”接下来是新婚不久的王哥领唱“半个月亮爬上来”,其他3个人一起和“依啦啦,爬上来……”一路歌声一路唱,惹得路边的山核桃树笑弯了腰,月亮姑娘仿佛也陶醉了,一会秋波流转展示她的柔美温情,一会又躲到云层后含情脉脉目送夜歌之人。 上公路了,一辆拉砖的拖拉机迎面而来,老所长上前打招呼,听说是工商所的,师傅满口答应让我们坐顺风车,今天运气真是太好了,要不这几十里的盘山公里靠咱这“11号”脚踏车得量到啥时候。赶紧爬上砖垛,可泥土公路坑洼起伏颠簸剧烈,坐在砖垛上简直就是受罪,只能紧紧抓住拖斗前挡板上高高的铁挡杆半蹲着练“站桩”,拖拉机“突突”向前,冷风“嗖嗖”地吹,耳朵“嗡嗡”直响,肚子“咕咕”乱叫,人几颠就轻飘飘的好像前心贴后背了,只好咬紧牙关、眯缝着眼,随拖拉机的摇摆跳起集体“迪斯科”。 “啊哈,咱们今天坐‘专机’回家啦!”不知是谁喊了一嗓子,气氛顿时轻松起来。 终于到合林了,下了车手脚都不大灵便了,一路小跑回所,街沿上,几位嫂子正翘首企盼,一见面就焦急的问:咋回事,这么久?咋整成这个样子?仔细一看,我们一个个成了灰人,满脸尘土,相互打趣一番,然后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坐‘专机’回来的,敞篷的,还跳了迪斯科,感觉好得很!”“跳舞咋不带我们?亏我们等一晚上。”“只听说有敞篷汽车,哪有飞机敞篷的?”自然又赢来笑声一片。 过了几年,所里用上了自来水,搬进了新楼房,陆续购置了摩托车,执法车,配备了现代化的办公设施。我虽然调离了合林,但时常牵挂所里的变化:王哥的儿子今年考上大学了;工商所实行网上年检了;因5·12汶川大地震所里综合办公楼成危房了,同事们坚守一线抗震救灾和维护市场秩序两手抓;停止征收“两费”所里正在转变工作思路,在如何提高执法效能,服务质量和规范管理上下功夫了…… 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深信:不论前进道路上有多少困难、艰险,工商人对工商事业的激情永远不会改变,工商人执着的追求与坚韧永远都不会改变! □张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