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无疑成为乳品行业的一个转折点。然而,为这个转折所付出的代价是:12892名婴幼儿因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使其备受病疼折磨,令民众心泣血;国内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以及个别液态奶检出三聚氰胺,令乳制品行业蒙羞。 毋庸置疑,“三鹿事件”让消费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受挫,问题企业诚信度此刻降到了冰点。任何人都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奶粉质量的好坏与婴幼儿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然而,这些“问题奶粉”生产企业并非将食品健康放在首位,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背后肆意践踏质量,置行业的道德底线于不顾,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儿戏,把行业自律、社会诚信、健康常识抛到脑后。 如此大胆地造假,如此公然地作孽,不仅是对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乳制品自主品牌形象的重大伤害,也是对奶粉行业质量监管的刺痛。 掺加了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的原料奶躲过企业的验收,流入生产环节,然后流入消费市场,在此过程中,有些数字和结果一样触目惊人:三鹿奶粉出厂前需经过1100道检验关;根据《产品质量法》规定,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但是获得国家免检资格的食品,在三年之内可以免于各种检查。 1100道检验关没能揪出三聚氰胺,免检沦为三聚氰胺的遮羞布! “在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太让人不可思议了,就像谁也没想到食品中会加入砒霜一样。”企业纷纷发表自己的惊叹,实际上更应该惊呼的是检测技术手段的落后和不科学,以及检测流于形式。 “三鹿事件”发生后,有一种声音,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规定,食品当中不得有化学物质进去。除非常特殊的情况,无论是企业,还是监管部门,一般不会在常规检验当中专门安排检测不可预测的化学物质。 有企业称,就在“三鹿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购置了一台液相色谱仪,用于“不可预测物质”的检测。这说明之前企业验收检测并不到位,企业自检能力薄弱。国产领军品牌尚且如此,不可预测导致的严重后果不难预见。 民众的怨气和失望写在“不合格名单”上,同时,也为政府雷厉风行的整肃行动感到欣慰。谁都会正视一个问题,在这场危机面前,谁也无可退缩或逃避。生活仍在继续,牛奶依然要喝,刮骨断腕,民众的创伤需要企业和相关部门去抚平,奶业的信心需要企业去重塑。 在这场“行业地震”面前,我们应该抱着积极的态度看到乳制品行业的希望,因为,全国绝大多数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良心、责任、诚信”始终贯穿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因为他们深信,个人、企业、行业诚信,都是社会诚信大厦的基本单元,没有诚信基石,难成百年大业。 我们还应该看到,面对“三鹿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迅速作出反应,相继出台了各项“铁规”,对检测标准进行修订、废除食品免检制度……体现了确保产品质量的信心和决心。 营造一个干干净净的奶制品市场是全社会的共识,同时,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从奶制品的源头、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以及对环节实施的有效监管。尽管“三鹿事件”给行业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应该看到各级政府认真负责地查找监管漏洞,一系列举措保证消费者用上放心产品。 “三鹿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渐渐地淡离人们的视线,但是,事件的本身一定会在“奶制品发展历程”中留下重重地一笔,值得思考的问题也许很多,也许许多地方还要“补漏”,但是,唯有诚信,才是企业发展不变的法则。 舒廷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