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是全国第四大建陶生产基地,正在打造“中国西部瓷都”经营管理体系。在夹江,不仅生产企业众多、品牌产品丰富,而且销量巨大,占到当地财政总量的30%到40%左右,可以说是支撑起了当地经济的“半边天”。但在这光辉的背后,产品质量提升慢、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进军全国步履蹒跚以及推广品牌迟迟未见成效,于是一个拥有97家建陶生产企业、年产量可达5亿平方米左右的建陶基地不得已走上了“贴牌”生产的道路。 日前,记者专程在成都市内几家大型建材城,对消费者和部分陶瓷经销商进行了调查暗访,发现一些陶瓷经销商“不愿意”承认,甚至“不敢”承认自己销售的产品来自四川、源自夹江,而是或多或少地要和广东佛陶“沾点边”,似乎只有如此才能提升其销售产品的档次。 消费者:“贴牌”就是假冒伪劣 “不是花不起这个钱,要买就要买好的,买对的。”9月20日,在成都府河建材城陶瓷交易区里,记者同成都市民薛先生聊起了陶瓷“贴牌”产品,薛先生表示,自己是个认“死道理”的人,四川的就是四川的,广东的就是广东的,买陶瓷关键还是质量好不好,辐射低不低,“贴牌”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搞得我们消费者不知道谁是真的佛陶,谁是假的佛陶。” 其实,我国陶瓷产品除了四川夹江外,还有山东淄博、福建晋安和广东佛山,其中又以广东佛山的佛陶最为有名,不仅制造工艺成熟,而且设计风格、销售价格等方面也十分“诱人”,在全国陶瓷行业内首屈一指。同时,也正是因为佛陶在市场上拥有极高的知名高,一些建陶企业为了能尽快拓宽销路,不远千里赶往广东注册商标,然后异地生产,其结果是乱用佛山陶瓷品牌的现象越演越烈。其中,一些夹江陶瓷企业正是采用了这种“贴牌”生产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自己。 随后,记者又驱车来到位于成都市二环路北四段,西南地区最大的陶瓷市场———成都512建材市场。在采访了十来位有意购买陶瓷产品进行家装的消费者后,记者发现,绝大多数人认为,所谓的“贴牌”产品,其实就是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 “本地的陶瓷产品如果质量好,还用得着挂上广东的名字吗?”一位成都市民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反问道:“不敢用自己的商标,肯定是质量上有问题,对自己的产品没信心。”一位叫陈忠伟的成都市民更是坦言,“贴牌”就是假冒伪劣,产品质量好还怕没市场、没销量,为什么要“贴牌”,就是产品质量有问题,怕卖不出去,然后就打起其他人的牌子在市场上滥竽充数、混水摸鱼。 经商销:“贴牌”产品害人害己 接着,记者挨个走访了512建材市场1区内的十来家陶瓷销售店,发现不少商家的陶瓷产品在产地上都标明“广东”,但价格却显得十分“平易近人”,一般都在30元至50元之间,尤其是家装时常用的白胚砖和抛光砖,价格更是让人大跌眼镜,一些产地“广东”的白胚内墙砖,价格便宜的只需5元一个平方,而一些同样标明产地“广东”的抛光砖,每平方也只需40元,同时部分商家还表示,“价格还有商量”。 “从广东把生产好的陶瓷运输到成都来,运输成本很高,价格卖这么低,能赚钱吗?”记者越想越纳闷,但一些商家却表示:“这是国庆前的让利”、“公司定的价,我们只负责销售,其他的就不清楚了。” 也许价格的高低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接下来记者在一家名为广东佛山市亿佛瓷业有限公司的销售店门口却见到了这样一幕。 一辆挂着“西部瓷都———夹陶”广告语的小货车正好停在该公司门口,几名工人刚刚把货品从车上卸下来搬入库房内,可当记者以一名消费者身份进入该店后发现,所有的陶瓷产品都清一色地打上了产地“广东”的标签,在被问及家装抛光砖价格时,老板用一口流利的四川话表示,“好的50元,国庆节来买还可以优惠。” “质量好不好?” “广东的陶瓷质量肯定好噻。”随后,记者询问为什么门口停有“夹陶”的运输车,该老板称,不知道,也许是隔壁店的。接着,记者要求老板能否出示相关产地证明文件时,该老板却以其他理由支开了话题,没有正面回应。 离开该店后,记者来到了位于该市场1座的花都陶瓷旗舰店,记者仍然以消费者的身份同该店相关人员康厚权进行了交谈,了解完记者的“遭遇”后,康厚权苦笑道:“那就是‘贴牌’产品,我们行话把这类产品叫‘窜货’,卖这类产品真的是害人害己。” 康厚权认为,品牌是建立在产品质量被消费者认可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产品质量没有保证,一心只想打开市场,生产“贴牌”产品,打“擦边球”,靠欺瞒消费者混销量,不仅不能实现所谓的“双赢”,而且在伤害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破坏了“贴牌”对象的形象。 康厚权还介绍说,其实分辨广东和四川本地的陶瓷产品很简单,比如说,拿瓶墨水倒一些在砖的背面过上,一小时再看正面有没有“漏水”的痕迹,或者直接往地上甩一甩看有没有裂缝。随即他拿起一款标明产地为“广东”的抛光砖,倾斜至60度左右,松开手,砖体立即重重地打在地面上,发出“砰”的一声炸响,记者仔细察看后发现,砖体完好无缺,连边角处都没有断裂开缝,“这就是广东陶瓷为什么受欢迎的原因。除此之外,即便是架在10厘米左右的底座上,在悬空的状态下用脚踩,瓷砖也不会断裂。” “其实,谁都知道夹江是四川生产陶瓷的基地,这里一些商家卖的产品虽然标签是广东,实际上不少都是从夹江运过来的,不然怎么会卖这么低,算算连运输的油钱都不够。”康厚权坦言,目前,夹陶的优势就是在地理位置,运输优势明显,如果能尽快提升产品的“内涵”,尽快提高质量和工艺水平,很快就能占有本地市场,同佛陶正面竞争。“从夹江到成都肯定比从广东到成都近得多,再说明白点,经销商的利润也能多一些。” 本报记者刘鑫
◎链接 中小陶企要过七道坎 对中小企业来说,屋漏偏逢连夜雨,天灾地震,房产市场低迷,销售疲软,渠道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据悉,目前陶瓷企业渠道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专业市场上,企业之间的争夺异常激烈,特别是优质客户资源已经奇货可居,而对于夹江、潮州、淄博等品牌匮乏、销售网点不健全的企业来说,销售渠道拓不宽已经成为其致命硬伤。 ●抗风险能力差 近两年因为企业迁移、设备更新和产能扩张,加上市场竞争激烈,利润越来越薄,没有形成真正让企业腾飞的资本积累,“过冬论”正是企业实力不济的一重要表现。目前陶瓷行业众多企业销售额都在亿元以下,生产和销售规模还偏小,加上品牌及渠道建设时间比较短,没有形成稳定的销售通路,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销售模式,一旦市场上风吹草动,企业立马遭遇销售危机。 ●模仿成风 陶瓷企业不仅在产品上模仿,在管理、经营模式甚至品牌宣传上,众多企业也常搞拿来主义,跟风经营是诸多企业得以生存的保命法则。产品上看见别人好卖,自己立马生产。目前陶瓷行业已经在全国掀起思想馆、创意馆、文化馆风潮,大店经营一浪高过一浪,只要别人在使用,陶瓷企业也是一拥而上。同质化而又缺乏本钱的企业只能亦步亦趋,无法进行市场突围。 ●推广滞后 目前众多陶瓷企业更多的市场营销集中在形象、品牌宣传和终端展示上,对渠道的布点、物流的控制、商家库存的合理分配以及二三级市场的开拓上,并没有形成实用而完善的销售体系,造成渠道管控薄弱,也就造成了企业品牌影响力较弱。 ●渠道资源少 目前陶瓷行业在一级省会城市的平均品牌数为1500家,而在全行业有4000多家企业,品牌五六千个,这也就意味着在省会城市中,将近1/3陶瓷品牌还未覆盖到。通过最近5年的市场推广和渠道商家整合,新中源、东鹏、新明珠、欧神诺等一批极具实力的一线品牌企业,已经初步完成渠道资源的整合,他们身边已经聚集了一批经营实力强、分销网点多、经营理念超前的实力派商家,其它陶瓷企业只能游离于这批渠道之外。 ●服务跟不上 在产品、技术、包装、渠道、价格、宣传甚至促销方式都日趋同质化的今天,服务已经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最大法宝。很显然,缺乏资金,缺乏人员,缺乏渠道,更缺乏服务体系的企业,产品销售出去之后只能放任自流,这对于企业稳定销量,进行客户资源积累和品牌塑造是极为不利的。 ●库存积压严重 自2007年央行6度加息后,2008年再度加息3次。银根紧缩,房地产投资和建设承受压力大,作为依附于房地产业的陶瓷行业,将直接造成行业增长空间的压缩。此外,受原材料涨价、企业经营成本上升,需要更多资金流来维持企业运作等因素影响,快速回笼资金已经成为企业的迫切需求。有企业表示,企业虽然做得大,就是没钱,钱全部在固定资产上,投了地、建了厂房,买了设备……像股市一般,被套牢了。 ●运作模式老 陶瓷行业在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很传统,企业长期的跟风模仿,导致自主创新环节实力薄弱,同时,企业自身的销售渠道和管理不够规范。众多企业没有运作品牌的能力,没有系统的营销团队和经营模式,没有准确的市场信息,没有面向客户的服务标准,没有针对客户的服务体系,没有针对市场的研、产、供体系,资金投入周期长且风险大,这些都是陶瓷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刘鑫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