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质监局局长费明 南充是四川第二人口大市,是较早发展车用压缩天然气(CNG)的城市,至2007年底,CNG车辆达11000余辆、气瓶14000余只,但逃避登记、逃避检验、违法改装、违规充装等现象日趋严重,传统的监管手段已滞后于安全生产的需要。在此情况下,南充市质监局提出利用电子标签优化CNG气瓶监管的新思路,在国家质检总局、省质监局和南充市政府的共同关心下,该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实践证明,CNG气瓶电子标签动态监管,克服了传统手段的诸多弊端,不仅保障了安全,而且对整个质监工作,甚至全部行政管理都具有借鉴意义。 CNG气瓶面临监管“四难” 近年来,清洁、经济、环保的压缩天然气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南充市现有CNG车辆11000多台、气瓶14000多只,且呈增长态势。但由于南充的气瓶量大面广,传统监管面临“四难”状况:一是调查建档难。由于基层质监局特种设备监管人员较少,CNG气瓶动态分散,黑气瓶、不合格气瓶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家底不清,情况不明。二是执法监督难。部分车主为降低成本,违法改装、逃避使用登记、不按期检验,甚至使用不合格气瓶或报废气瓶,载着“定时炸弹”的车辆流动性大、隐蔽性强,受执法手段限制,传统监管难以到位。三是把关充装难。部分CNG充装站法制意识淡薄,受利益驱动,不严格执行充装检查制度,违规充装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气瓶;部分车主和驾驶员对CNG气瓶安全规范重要性缺乏认识,拒绝充装前检查,强行充装不合格气瓶,甚至打骂充装人员,围堵充装站。四是执行标准难。尽管CNG气瓶的充装次数、使用年限和瓶阀的充装次数都有严格规定,但作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标准的掌握和判断上人为失误较多。 抓点进行管理创新 在省质监局的领导下,2006年8月以来,南充市质监局与四川润智兴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其研发的RFID技术的电子标签集成系统,在全国率先引入CNG气瓶动态监管领域。该系统采用RFID(无线射频识别)原理,制作加贴包含气瓶生产厂家、出厂日期、投入使用时间、定期检验、注册登记、规定使用年限、允许充装次数、使用单位名称以及车牌号、车型等相关信息的CNG气瓶电子标签。气瓶充装时,充装站操作人员利用身份识别器扫描电子标签读取信息,并传至加气机的智能控制器,按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判定是否开启电磁阀为气瓶加气。电子标签的识别信息、智能控制器的判定结果以及CNG气瓶的充装记录现场写入电子标签的同时,也通过互联网络传送到监管部门的数据中心并同步自动更新,实现监管部门对CNG气瓶的动态监管。 在国家质检总局、四川省质监局和南充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CNG气瓶电子标签动态监管试点工作顺利推进。2006年10至12月,先在市辖三区的7家CNG充装站安装该系统,并在南充市汽车运输公司驾校的车用CNG气瓶上加贴电子标签进行局部试运行。 2007年1月,在局部试运行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验范围,选择南部县金龙加气站、新南CNG加气站对该系统进行封闭试运行。主要开展了三项工作:一是抓好宣传发动、出台了相关文件、在《南充日报》刊登免费粘贴广告等,同时向车主散发公告。二是开展充装人员培训。三是加贴电子标签。顺利完成该县1629辆CNG汽车在用2271只气瓶的电子标签发放和粘贴工作,并进行了60天封闭试运行实验。 试运行期间,共发生数据流量近10万笔,整个系统稳定有序,运行状态良好,受到气瓶充装单位、使用单位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凸显了重要作用。一是“黑气瓶”无处藏身。自电子标签监管系统试运行以来,该县CNG气瓶由原来的600余只增至2271只,大量难以监管的黑气瓶浮出水面,电子监管让黑户气瓶无处藏身。二是“问题充装”被叫停。实行电子识别和智能加气,有效阻止了人为充装加气,过期气瓶、超期未检气瓶全被拒之门外。三是监管触角得以延伸。监管部门通过该系统能随时逐只掌握CNG气瓶的安全状况和充装情况,做到了动态化监管。 2007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省质监局、省科技厅组织领导和专家深入南部县考核验收“CNG气瓶电子标签动态监管集成系统”。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现场测试和学术论证,一致认为,该系统属国内首次运用非接触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对气瓶安装、登记、充装、检验、报废全生命周期实行动态监管,特别是对气瓶充装全过程进行智能控制和实时数据处理,设计先进,集成合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南部县两充装站封闭试运行两个月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安全适用、适于推广。专家组一致认定试运行成功,验收合格。 动态监管系统全市推广 试点表明,CNG气瓶电子标签动态监管集成系统,采用先进技术和智能手段,延伸了监管链条,有效弥补了传统监管力量不足、人为监管标准执行不一、不合格气瓶违规充装屡禁不绝的问题,证明了电子标签监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巩固试点成果的基础上,南充质监系统又进行了此项动态监管的全市推广工作。一是探索推行CNG气瓶双电子标签,强化充前对后备箱的安全检查工作。二是加大系统网络的前期投入,维护和完善系统的安全性能。三是改有线手持识别器为无线识别器,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安装视频监视系统。四是注重反馈和吸收充装环节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提高。五是积极争取省科技厅对该系统的科技鉴定,争取国家立项。六是启动电子标签动态监管系统在全市的应用。 截至去年8月,完成了全市13家CNG充装站的设备安装工作及10371台CNG汽车、14631只CNG气瓶的电子标签粘贴工作,并依托电信部门成功建立CNG气瓶动态数据网络平台,去年10月1日起在全市全面实施封闭运行。 运行情况证明,该系统技术先进、运行平稳、使用可靠,且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一是充装许可实现唯一。系统依据气瓶数据信息自动控制加气机是否给气瓶充装,克服了加气过程中人为因素干扰,确保隐患气瓶无法加气,有效控制隐患气瓶流转和充装站违规充装、车主或驾驶员强行充装不合格气瓶等行为。二是动态数据可追溯。系统通过智能控制器自动控制加气枪,通过网络实现气瓶数据、充装数据的适时交换、更新和查询,真正实现对CNG气瓶安装、登记、充装、检验、报废等环节的动态封闭监管。三是对质监工作起到了促进和带动作用,通过系统的逐步推广应用,共排查“问题”气瓶1200余只、伪造登记证的车辆10余台、计价器超期未检的出租车270余台及一大批多年未检定的CNG车用压力表,及时排除了安全隐患。 引入信息技术监管的启示 CNG气瓶电子标签动态监管的试点成功的普遍意义在于,给质量工作甚至全部行政管理工作,全面引入信息技术进行管理指引了新方向。 电子标签动态监管,其实质是现代信息技术在质监工作中的应用。实现信息同步收集,同步处理,达到同步排除安全隐患的目的。从技术基础层面讲,管理水平的高低,关键是掌握管理信息的正确程度和及时性来决定的。就质监工作而言,管理信息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动态性。质监管理所有信息,都是相对稳定,但又是不断更新的,比如标准的修订更新、强检信息的变更、企业信息的变更等,这种动态过程给监管增加了难度。二是流量大。以南充为例,全市有各类生产加工企业4000余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000余家,在用压力气瓶20余万只,各种周检的器具、仪表等在60万台(件)以上。这些在用器具、仪表每天都在产生新的工作信息,形成数以百万计的信息流。分析处理这些信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而全市质监系统监管人员不足400人,仅靠传统手段,很难满足需要。 目前,质监工作收集管理信息有以下两个局限性:一是滞后性。由于工作对象信息量较大,监管手段以及人力、物力的限制,收集管理信息时,往往滞后于安全管理的需要。例如,传统手段对CNG气瓶的管理过程,有可能漏掉超期未检的气瓶,而埋下安全隐患。二是不对称性。由于监管手段的局限性,监管对象的信息与收集管理信息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主要表现为数量的不对称和准确性的不对称,有时会发生错位或遗漏,而导致管理和决策失误。质监管理信息动态性、流量大,以及收集信息的滞后性和不对称性的客观存在,影响到了管理效能的提高。CNG电子标签管理集成系统的成功运行,有效克服了收集管理信息的滞后性和不对称性,适应了管理信息流量大和动态性的特点,为在整个质监领域全面建立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监管提供了范本。 从目前看,在质监领域中全面建立和应用现代信息系统,实现动态监管已具备了基础条件。一方面,信息收集的终端记录识别技术已十分成熟,金质网络(互联网)的全面应用,也为信息传输打开了通道,加之信息储存中央处理分析技术也被普遍应用。因此,在整个质监领域建立现代信息系统优化管理,已成为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