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了‘巴质贷’融资增信,我们企业贷款容易多了,这真是给企业发展及时注入了‘金融活水’。”四川老廖家风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天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巴质贷”将企业的质量信誉、标准认证、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转化为企业融资的“硬通货”,不仅降低融资成本、增加融资额度,更有利于激励企业走上以质取胜之路。
记者获悉,在10月31日举行的“巴质贷”首批授信放贷仪式上,7家银行机构向第一批10家企业授信11630万元,活动现场签约发放贷款8080万元。
“无形资产”闲置
催生“巴质贷”金融产品落地
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质量要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和可持续发展的无形资产。经过多年努力,巴中市质量强市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据统计,截至10月底,巴中全市获得认证组织352个、认证证书728张,85家企业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78家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9家企业获得市长质量奖,获得有效专利4750件,商标25014件,但受限于传统融资评价标准,很多优质企业质量水平的“无形资产”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如何将体现企业质量水平的“无形资产”有效利用起来?由巴中市市场监管局牵头,探索出了“巴质贷”这一质量融资增信金融产品。
首批10家企业入选
质量要素成“硬杠杠”
“‘巴质贷’是我们联合金融机构,按照上级质量融资增信助力企业授信服务的有关部署,共同打造的一个以企业质量、标准、认证、品牌、专利等质量要素为依据的融资增信‘巴中样本’,投放对象为全市具备质量优势的企业。”巴中市质量强市办副主任,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真介绍,主要目的在于破解银企质量信息不对称难题,引导信贷资源优化配置到质量效益型企业,激励企业重视质量、追求质量、坚定走以质取胜之路。
“我们全面梳理企业质量要素情况,联合银行机构建立了全市质量融资增信企业库。目前,从200家企业中入选入库企业71家,后经层层筛选,确定10家企业作为首批‘巴质贷’授信企业。”巴中市质量强市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入选“巴质贷”授信企业的条件非常“苛刻”:“在国家和四川省基础上,结合巴中地方实际,增加绿色有机认证、高价值发明专利等质量增信要素,累计覆盖质量信用、质量管理、质量品牌、质量基础、质量创新5大类别47项,较省级层面多出9项。”
同时,巴中市还综合考虑扶持条件、授信规模、金融监管等因素,由市场监管部门、银行机构对入库企业定期开展集中遴选和审核,实现质量企业“优者进、劣者退”。
成本低服务优
“巴质贷”让企业获得真金白银
“入选‘巴质贷’授信企业,将会享受贷款融资成本‘低’、办理服务渠道‘畅’等惠企政策。”人行巴中市分行负责人介绍,符合条件的“巴质贷”将纳入消费贷、设备更新贷、科创贷、知识产权贷等贴息政策,同等享受政府专项激励。此外,人行巴中市分行单列再贷款额度计划,运用支农支小、科技创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降低银行信贷资金成本,推动质量优势企业融资成本显著降低,让企业获得真金白银。
“‘巴质贷’授信企业可通过‘央行货信通’‘天府信用通’等平台在线申请办理。线下,通过银行机构设立服务专窗、巴中市融资服务中心举办服务对接专场活动,实现企业办理‘巴质贷’信贷业务少跑路,甚至不跑路。”四川华油中蓝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说,便捷的办理流程让“巴质贷”真正成为“巴适贷”。
“‘巴质贷’对银行业来说,迎来了利好。银行机构对入库企业开展信用等级评价,将质量融资增信要素对应的增信权重纳入已有信贷评价和风险管理模型,对达到授信条件的企业全部列为增信对象,合理确定其授信额度。”巴中农商银行客户经理赖力称,这一举措改变银行机构以往仅凭抵押物、担保等传统授信模式,有效破解质量信息不对称难题,实现信贷投放风险可防可控。
“下一步,我们将运用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聚焦流程再造和业务创新,加快开发‘巴质贷’融资增信等相关信贷产品和服务。”在“巴质贷”首批授信放贷仪式上,张真信心满满,目前,巴中企业质量增信方式多,比如可通过信用类贷款、质量要素类质押贷款和“质量要素质押+抵押物”“质量要素质押+担保”“质量要素质押+保险”等多种方式,申请质量增信,提升企业“巴质贷”融资可得性和服务便利性,从而让“金融活水”更好润泽质量“沃土”。
消费质量报全媒体记者 白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