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质量报全媒体评论员 郭剑夫
当“性价比”不再是消费决策的唯一准绳,“情价比”正以强劲势头成为Z世代消费选择的核心驱动力。
近日,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Soul App发布《2025 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报告显示,近六成青年明确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月均支出近千元,超两成青年甚至愿意每月投入2000元以上。这一数据不仅勾勒出年轻人消费心态的结构性转变,更揭示出品牌竞争的新战场——情感联结与精神共鸣,正在超越传统功能诉求,成为品牌与年轻消费者建立长期关系的关键。
所谓“情价比”,本质是商品或服务所承载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满足感,与其价格之间的衡量。报告指出,价值共鸣、自我疗愈、仪式感与审美契合是年轻人最愿意付费的情绪价值。从盲盒抢购热潮到动漫“谷子”社交,从演唱会集体狂欢到AI陪伴的个性化互动,年轻人通过消费行为寻求身份认同、情感释放与圈层归属。例如,泡泡玛特IP产品二手市场价格飙升至原价数倍,并非源于使用功能的提升,而是情感赋值的市场显化。这些现象表明,年轻人并非盲目追逐瞬时快乐,而是通过消费构建个人叙事与社交资本,品牌若能精准切入这一需求,便可能在新消费浪潮中占据先机。
情绪消费的全域渗透进一步凸显其市场潜力。从实物潮玩到文旅体验,从线下演艺到数字陪伴,情绪消费已突破品类边界,形成多维度、场景化的消费生态。今年中秋国庆假期,远途“治愈系”旅行搜索热度激增,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复购意愿显著高于传统产品,说明年轻人愈发看重消费过程中的精神收获与记忆留存。与此同时,AI玩具销量年增速超200%,反映出技术驱动下情绪消费场景的持续拓展。这种从“拥有物品”到“体验过程”的转变,要求品牌从单一产品思维转向全链路情感设计,通过叙事营造、互动参与与文化赋能,将消费行为升华为情感仪式。
然而,情绪消费的蓬勃发展也伴随隐忧。低门槛的解压服务市场乱象频现,部分商家利用情感营销诱导冲动消费,导致服务质量参差、消费者权益受损。当情绪成为可被包装和售卖的商品,如何避免其沦为套路化、浅层化的营销工具,是行业必须面对的挑战,尤其需要警惕将情绪价值简单等同于感官刺激。
归根结底,推动情绪消费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品牌、平台与监管多方协同。品牌应超越短期流量思维,深入理解年轻群体的精神诉求,通过真诚的价值观输出、可持续的情感联结与高水准的体验设计,将情绪消费转化为品牌忠诚度的长效动能。平台需加强商家资质审核与营销内容规范,抵制过度渲染焦虑、制造虚假需求的营销套路。而消费者教育同样关键,需引导年轻人在追求情绪价值时保持理性判断,避免陷入“情绪负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