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6点,长宁县职业技术学校的食堂后厨还未亮起灯光,43岁的韩应琴已穿着整洁的工装,准时出现在食材验收区。她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近三天采购的食材清单——这是她担任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员的第十三个年头,也是她风雨无阻的“晨课”。
“职校食堂每天要供2000多位师生吃饭,每一粒米、每一棵菜都得‘验明正身’,容不得半点马虎。”韩应琴边说边翻开当天的食材验收表,一边用手指划过表格上的每一项,一边说道:“瞧,今天的青菜是宜宾江北市场提供的,必须查农残检测报告;猪肉来自定点屠宰场,检疫合格证、肉品品质证必须缺一不可;连酱油这种调味品,都要仔细核对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2012年,原为校医的韩应琴刚接手食品安全管理员岗位时,才真正明白什么叫“隔行如隔山”。从开方问诊到治食安“未病”,对她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连‘索证索票’都听不太明白,那时只有一个念头:学校信任我,我就必须学懂弄通,用自己的本领干出个样子来。”她一头扎进《食品安全法》《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和专业书籍中,主动跟随市场监管部门检查人员学习验收流程,甚至把食堂的操作间当成“实验室”,全程观察厨师处理食材,从洗切配到烹饪温度,一项项记标准、排查隐患。凭借这股韧劲,她在市场监管部门的历次考核中均顺利通过,从“门外汉”成长为师生信赖的“食安活字典”。不仅如此,为了让师生吃得既安全又营养,她还考取了国家认证的公共营养师资格证书。
在韩应琴看来,食品安全不仅是“不出事”,更要“做得硬”,这要求她常常“多走一步”。去年9月,她敏锐发现某批次学生饮用奶包装存在细微压痕和疑似渗漏点,坚持要求供应商现场开箱复检,最终更换了7盒存在风险的牛奶,并追索到完整的运输温控记录存档备查。同年12月,有学生反映早餐馒头“略带酸味”,她连续3天凌晨5点蹲守食堂,最终揪出发面温度控制不当的症结,不仅调整了蒸箱定时器,还在操作台醒目位置安装了温度计以便实时监控。今年3月,她察觉食堂后巷排水口有异味,硬是打着手电筒,沿着阴暗的管道排查了20米,最终确认堵塞点,督促学校后勤及时疏通,消除了潜在的卫生风险。
“韩姐的‘问题清单’是我们的‘安全宝典’。”食堂厨师长老牟笑着说。这些年,韩应琴提出的整改建议细致入微:“生熟刀板必须分色标识”“冷藏柜温度要恒定在0-8℃”“餐具消毒后必须沥干水分再存放”……老牟说,“起初觉得她太较真,洗个菜要过三遍水,切块肉得换三次刀。可后来对照监管部门的标准一看,才懂她的‘麻烦’,实则是给师生的‘保险’。”
十三载光阴流转,韩应琴凭借多年来的突出表现,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她是师生心中当之无愧的“晨露里的守护者,舌尖上的安心伞”。
“有人说,食品安全管理员就是‘挑刺的’,但我觉得,我们是‘织网的’。”韩应琴指着食堂公示栏里的“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记录表,语气坚定地说道:“你看,这些‘小本本’就是我们一针一线织就的‘安全网’。只要师生吃饭时能安心地说一句‘放心’,我这十三年的早出晚归,就都值了!” 宜食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