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越过大巴山,洒在平昌县的土地上,那些藏在街巷烟火里、能唤醒人们味蕾的美食也随之鲜活起来。白玉鱼汤醇厚鲜香,驷马擀酥饼子酥脆清甜,白衣油炸鱼外酥里嫩,还有街头巷尾的串串香气四溢……这些令人垂涎的美食,不仅是平昌人的味觉记忆,更是这座城市蓬勃发展的美食产业缩影。
在这个川东北部的县城里,共拥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4811家,其中食品生产企业45家、小作坊349家,食品流通企业888家、小经营店1992家,餐饮服务单位548家、小餐饮811家、各类食堂182家。如此庞大的数据背后,既是平昌县探索食品安全治理“密码”的具象化体现,更彰显了以守护地域饮食文化、筑牢食品安全防线为内核的“平昌模式”独特价值。消费质量报全媒体记者 何馥君 白煌
A
解锁产业密码
在平昌县一家现代化食品生产公司加工车间内,晶莹剔透的无骨鸡爪正随着传送带缓缓前行。这家扎根巴中的企业,从分解原料到称重打包再到配送,积极打造标准化流程,构筑起全产业链条,将食品安全视作生命线。
如今,这条采用了国内先进的自动化白卤酱卤食品生产线,可日生产去骨鸡爪20吨,带着巴山蜀水的风味密码进入全国多地市场,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浙江、海南等地,形成了全国10余个直营供应销售体系。
相隔不远的另一家食品生产公司的车间里,Q弹的苕皮正在蒸汽中舒展身姿。“我们的苕皮不仅可以烧烤还可以烫火锅,生产过程也是全透明的,消费者吃得放心。”相关负责人站在透明生产车间外介绍道。
在全县食品生产企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平昌县以“服务型政府”为引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针对企业发展的堵点难点,推出“一站式”集成服务,从项目审批到政策咨询,从技术指导到融资对接,为经营主体提供全流程、精准化帮扶,真正让企业轻装上阵,在发展赛道上加速前行。2024年,平昌县新增经营主体5440户,同比增长68.78%,全县主体总量达34774户,完成“个转企”251户。
B
打造特色密码
群山环绕的平昌县正将碧水青山的生态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食用农产品,充分发挥了平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
青花椒的麻香穿越秦巴山脉,江口青鳙在通河清流中孕育出独特肉质,它们双双入选国家首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并以高分通过验收。目前,平昌县拥有镇龙瓦灰鸡、平昌青花椒、平昌青芽茶等5件地理标志产品,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89个,全县累计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89个,形成从田间到车间的品质闭环。
平昌县以标准体系为尺、知识产权为刃,撬动食品产业升级。将食品饮料作为建设全省工业强县示范县的主导产业,开展质量强企、标准助企、知识产权兴企“三大行动”,推动企业品牌升级、规模扩张、市场拓展。同时,充分发挥质量、标准、认证认可与知识产权的支撑作用,制定“天府名品”培育计划,推动“平昌青芽茶”2个系列产品纳入市级团体标准培育项目,将秦巴茗兰等5家企业列为培育对象,以品牌建设赋能产业发展。
“江口醇”窖池飘出的酒香与“小角楼”的创新工艺在这里交相辉映,共同铸就川酒版图上的“双生花”。
C
寻找民生密码
接连几天,平昌的天气都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今天难得不下雨了,出门的人都变多了。”平昌县市场监管局相关工作人员看着路上的行人说道。随着执法检查的进行,工作人员来到一家惠民购物中心内。该购物中心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主要销售烟酒饮料,下层摆放着各种蔬菜水果以及肉类、海鲜,此时正有不少附近的居民在购物。
“这些肉类进货的时间要写清楚,信息做好备案。”市场监管工作人员一边检查一边向商超负责人讲解道。在放有保健品的货架旁,工作人员再一次强调了保健品放置的注意事项,“这些‘蓝帽子’产品必须设立专区,和普通食品物理隔离。”
为了守护一方水土的食品安全,平昌县积极将“两个责任”到边到底,紧抓食品安全属地管理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关键场所落实行业、属地“双包保”工作机制。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全县重点督查、党政同责考评、县委巡察内容,制定出台食品安全工作党政同责考评细则和述职检视评议、重大事项督促落实、工作约谈“三办法”,定期组织实施,合力推动食品安全工作有序开展。
从田间地头的原料种植、加工车间的标准化生产,到物流运输的冷链管控、商超市场的终端销售,平昌县以“全链条覆盖、穿透式管理”的硬核举措,将监管触角延伸至食品产业的每一个环节。这座秦巴山区的食安之城正以“平昌模式”为引领,将食品安全工作镌刻于心、勇担于肩、实干于行。通过智慧化监测系统实时预警、专业化执法队伍动态巡查、社会化监督网络协同发力,平昌县不断探索契合地方特色的食品安全治理密码,让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从承诺变为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