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探索餐饮共享经营监管新模式巴中市:“五个强化”扎实推进“春雷行动2025”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版面概览
 第08版 区域观察·综合
·绵阳市探索餐饮共享经营监管新模式
·巴中市:“五个强化”扎实推进“春雷行动2025”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38     
-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08 区域观察·综合 2025.4.25 星期五

绵阳市探索餐饮共享经营监管新模式
  大学生就业创业?如何减小大学生餐饮创业的风险?看着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米粉店,绵阳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能不能根据早、中、晚三个时段的消费和品种需求,共用一个经营场所和设施设备,开设各自的小餐饮店,分别取得各自食品经营许可,在不同时段独立经营米粉、快餐和烧烤,节约投资成本,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和设施?
  这种餐饮共享的经营模式虽然新颖,也有助于大学生在资金和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创业,但是许可证的申领主体及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划分成为棘手难题。
  面对餐饮共享经营新业态,绵阳市市场监管局没有回避这一新问题,而是用“放得活”“管得住”的工作思路,精准扶持不同经营主体发展。依托市场监管总局的“服务+监管”工作理念,多科室联动研讨,以“一定二扶三治”策略,成功破解餐饮共享经营新业态办证难及后期食品安全监管难题,开启了四川省餐饮食品共享经营监管新模式。

界定办证主体,全程跟踪指导办理
  餐饮共享经营,简而言之,是指通过平台化、集约化的方式,将多家餐饮企业或个体经营者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同一场地早中晚分段经营,共同开拓市场,盘活资源,带动就业。
  绵阳市市场监管局组织业务骨干和律师等多方参与,共同探讨达成共识。三种经营项目均为热食类,比较相近,风险相对较低,实施共享经营模式许可是可行的。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三家共同经营者协商,由设施设备投入者为主体申办食品经营许可证,食品安全协会指导三者签食品安全责任合同,各自独立经营,共同履行食品安全责任义务,对食品经营许可证载明的法定代表人负责,形成了责任明确、风险共担、相互监督、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扶持服务并重,兜底食品安全责任
  在促进餐饮共享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和稳定就业时,市场监管部门采用上门服务、靠前服务、贴近需求服务,实现企业开办和经营全面提速。监管部门指导经营者分别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实现食材采购、加工制作、物流配送等环节的相对独立,建立独立的经营台账,形成了共享与监督的有机融合,遵循统一食品安全底线。指派1名监管人员为定向联络员,只要经营者有困难和需求,随叫随到,直接上门帮扶。
  发挥绵阳市食品安全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了食品新业态新模式备案制度,加强跟踪指导,定期举办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帮助从业者提升专业素养和安全管理水平,健全行业规范和自律机制。对餐饮共享经营主体新业态,通过政策引导、“名特优新”申报、资金补助等扶持方式,评估餐饮共享经营业发展成效。
  据了解,面对日益凸显的食品安全风险,食品安全协会引导餐饮共享经营主体积极购买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可以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识别和控制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提升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

创新治理手段,推动餐饮行业发展
  市场监管部门面对餐饮共享经营主体新业态,实施法治、数治与共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激发社会各界参与餐饮食品安全治理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治理法治化。加强餐饮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
  治理数字化。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数字化监管,开发“绵州食安通”监管平台,餐饮食品企业场所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实现远程监控和实时预警。对食品经营、消费等全链条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理食品安全风险。定期组织餐饮主体及其监管部门进行食品安全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
  共治格局化。建立由政府、企业、消费者、媒体等多方参与的餐饮食品安全共治机制,通过招募志愿者、外卖小哥食品安全哨兵、社区网格员等社会力量,扩大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设立食品安全投诉有奖举报信箱和邮箱,征集食品安全有奖举报,注重媒介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注食品安全热门话题,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感。
  今年以来,绵阳市市场监管局积极践行监管为民理念,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探索破解了餐饮共享经营模式难题,推动餐饮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在促进餐饮共享经营主体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还积极开展上门服务、靠前服务,贴近需求服务,实现企业开办和经营全面提速。
  消费质量报全媒体记者 何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