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双示范”建设为契机,以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为目标,瞄准“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推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系列举措,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突出政策引领
全面形成知识产权创新生态
强化高价值专利培育。推动建立61个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构筑产业核心技术专利池,推进高价值专利产品化、产业化。
实施专利精准导航。聚焦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核心产业领域开展专利导航,创新提出新材料领域高价值专利评价筛选方法;在75家在蓉高校院所完成5.1万件存量专利梳理,筛选3.3万件存量专利进入转化资源库。
实现数字版权与数据资产双突破。成功举办2024成都数字版权交易博览会,吸引腾讯、快手等500余家企业参展。发布西部首个文旅数据资产运营服务案例,为全国文化数据知识产权治理提供“成都样本”。
聚焦严格监管
大力打造知识产权法治环境
在完善制度体系上持续发力。及时修正《成都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出台《成都市数据条例》,探索《成都市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立法,制定中医药、地理标志、大型活动等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政策制度。
在健全体制机制上持续发力。纵深建设天府中央法务区,汇聚国家、省、市、区四级知识产权保护资源,打造“一点、六院、八庭”的司法审判格局。实行“四位一体”的技术事实查明机制,构建“1+ 5+9”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网络体系。
在夯实双轨保护上持续发力。2024年共查处商标、专利违法案件356件,处理专利侵权纠纷1532件,立案侦办犯罪案件207起,审结司法案件13651件,清理非正常申请专利4591件。
提升转化效能
助推知识产权赋能产业发展
打通企业融资“肠梗阻”。推出全国首单“中试平台”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项目,首期获得近1.4亿元证券化融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金融支持。持续加强“知贷通”融资平台品牌推广,截至2024年底,已帮助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金额达74.46亿元。
构建产业升级“领航灯”。布局建成8个知识产权产业赋能中心,深化产业上下游知识产权链接、协作,高效赋能产业发展。
注入地标发展“催化剂”。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促进工程,促进地理标志产业提质增效。已支持“都江堰猕猴桃”“蒲江丑柑”等地理标志项目并兑现专项资金550万元,“郫县豆瓣”“蒲江雀舌”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首批100+ 100互认名单,“邛崃黑茶”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凝聚多种合力
不断加强知识产权社会共治
健全信用治理体系。健全知识产权诚信管理制度,加强对故意侵权、重复侵权主体责任人实施联合惩戒的措施。
建强人才队伍。建立知识产权咨询专家库和技术调查官名录库,成立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讲师团,聘任50名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观察员,创新建立知识产权总监制度,设立54位知识产权总监。
优化纠纷多元化解模式。在全市建设16个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委员会、138个调解工作站、28个商业秘密保护基地、332个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站(点),打通知识产权维权“最后一公里”。
优化高质服务
努力提升知识产权社会满意度
创新“一件事”集成服务提升便利度。探索建设知识产权“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提供集查询、申请、管理、保护、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普惠性、综合性高效服务。发布《成都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保护指引》,为相关主管部门及经营主体提供全类别、全周期知识产权工作指引。
引入“社会化”服务降低成本。建成知识产权托管中心8家,为4663家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托管服务,降低创新主体知识产权运营成本。
量制“菜单式”服务精准对接。上线全国首个知识产权“两超一集”一站式服务创新主体,有效打通成渝两地的运营渠道,促进知识产权跨区域精准匹配对接“双循环”。
深化“下沉式”服务注重成效。主动深入开展“立园满园”,将服务送到园区,实施“一企一策一提升”行动,“响应式”提升服务质量。2024年围绕重点创新平台、重点企业开展重点服务2761次,开展普惠服务8万人次。
成都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市将继续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拓宽成果转化通道,推动创新和发展深度融合;加大新兴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进一步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为“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做出成都贡献。
消费质量报全媒体记者 郭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