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春吐蕊,春风拂面。走进4月的宣汉县,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农田集中连片,道路平整通畅,水电设施齐全,农机施展自如……俯瞰大地,高标准农田让宣汉农业更加生机勃勃。
“现在种地可省事了,旱能浇,涝能排,丰收不再靠天了。”提起高标准农田建设,宣汉农户们满脸喜悦,高标准农田让曾经的“望天收”变成了现在的“高产田”。去年,宣汉县粮食综合单产增加4.71公斤,以全省第11位的播种面积,居于粮食总产全省第7位。
近年来,宣汉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领跑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向纵深发展,持续打造70.76万亩四川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样板。计划到2030年,将全县适宜建设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为保障粮食安全、助力农业增产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零碎散”化作“一块田”
4月14日,宣汉县峰城镇野鸭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雏形初显。农田里,挖土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来回穿梭,忙得热火朝天。
“春耕在即,我们正在大力推进这片高标准农田建设,总建设亩数280余亩,目前已经完成田型调整作业,全力保障春耕生产。”宣汉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峰城片区三标段现场负责人何定平说道,“现在我们的项目已接近尾声,下午‘爬山虎’、搅拌机等机械设备将进场,还要增加20多个工人,开展护坡、防滑墩作业等收尾工程。”
最近几年,宣汉县坚持“良田良用、良田产粮”,持续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并立足山区实际,创新探索出“长藤结瓜”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以县域前、中、后河 3 个流域的主干道为“藤”,各点的高标准农田为“瓜”,根据地势实行“格田化”“梯格化”“梯田化”建设,再通过“田、土、水、路、技、管”等综合配套实现串点连线成片,整体推进,不断让“粮田”变“良田”。
“传统式”迈向“现代化”
“高标准农田,怎么样算是高?”对于这个问题,宣汉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华给出了答案: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通过现代化机械耕作,保障粮食安全。
在宣汉县,土地平整、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与高效化、智能化的农业科技早已实现了“双向奔赴”。
“良田为机械化推广奠定了基础。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机械化率达到了90%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5%以上。”张华介绍,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以来,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得到推广应用,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也应运而生。
截至目前,宣汉县已建成31家农机专合社,7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3个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全县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74.8%。
“以前,我们村的耕地是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小块田、山坡地,每到‘耕种管收’环节,大型机械作业难度大、投入成本高,土地得不到充分利用。”宣汉县下八镇长春村党支部书记龚时贤回忆道,“去年,我们高标准农田改造完成后,托管给时贤农机专业合作社,两天时间就把200余亩水稻收割完成,这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速度。”
俗话说,田好一半谷,地好一半福。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不仅是产量提升,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持续改造实现了农业种植机械化,让种地从“传统式”迈向了“现代化”。
“村里富”更要“村民富”
时下,宣汉县桃花镇桃花坪村,曾经的零散地块如今被整理成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百亩油菜花竞相绽放,连绵成一片金色的海洋,微风拂过,花浪起伏,散发出阵阵清香。
“目前,我们村已种植了200余亩制种油菜,预计亩产可达300斤,一斤可卖3.7元。”桃花镇党委副书记兼桃花坪村党支部书记吴权说道,“这一片漂亮的金色花海,就是去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成效。”
提起村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吴权娓娓道来,“去年4月,我们村的高标准农田改造完后,村集体就与绵阳台沃集团签订了‘地企合作’协议,并流转了200余亩土地种植水稻,收割了17万余斤水稻,加工成‘桃花米’销售,集体经济收入翻了6倍,高达30余万元。”
桃花坪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让村集体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村民们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张平 符艳 王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