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消费质量报 > 专题环保(13版)

环保护航灾后重建与生态建设同行
 

  一年前的地动山摇,让人们永远记住了汶川。一年后的今天,正在重建中的新家园已经展现在了世人面前,美好的新生活展现在灾区人民面前。
  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一年来,四川环保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及国家环保部的组织和领导下,勇挑重担,恪尽职守,为灾后重建保驾护航,全力推进灾后重建项目早上、快上、多上的同时,简化审批环节、提高服务质量,为灾后重建与环保同行做出了显著贡献。
  多管齐下服务灾后重建
  灾后重建和拉动内需带来大量项目上马,环境承载力受到挑战,环保审批和环境监管压力空前。短时间出现大量项目加速上马,给环保审批带来压力,也给日后的环境监管带来挑战。陡然增长的污染负荷,必然会加剧发展与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怎么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给灾后重建中如何抓环保工作带来了挑战。
  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工业污染控制监督管理处处长明劲认为,在这个时候,实施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重建对灾区各项工作的要求都超过了震前水平。恢复重建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是高起点的科学重建,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更应是绿色重建。长期以来,部分灾区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医疗固体废物处置中心等环境基础设施一直没能得到配套完善,与经济发展形势极不适应。但是随着高起点、高水平的恢复重建,很多地方每个县市区和重点乡镇都规划有污水、垃圾处置设施。
  对于上马项目,从发展源头控制污染,在加快审批那些满足环保准入条件和环境污染小、污染防治技术成熟、措施可行、项目地址选在已进行环评的工业园区的建设项目的同时,做到“四个严禁审批”:严禁审批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严禁审批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劣,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项目;严禁审批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没有总量指标的项目;严禁审批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项目,从严限制审批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环境敏感区的项目。
  在强化审批的同时,加强服务灾后重建项目早上、快上、多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省环保部门对重大项目提前介入,做好跟踪服务,建立重大项目环评进展月报制度,定期汇报四川省重大建设项目情况,帮助企业解决环评审批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推动项目建设进度。据了解,在四川省环保部门帮助下,中国石油四川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兰州至海口高速公路广元至南充段、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烧结系统技术改造工程等项目均及时通过环评批复。
  灾后重建减排压力大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我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超额完成了减排年度目标任务和“十一五”中期目标,通过推动总量减排,实现了环境质量不断好转。但在当前“加快建设灾后美好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总体要求下,既要抓灾后重建、又要抓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也给减排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
  据明劲介绍,灾后重建,大量的资金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必然刺激钢铁、焦炭、水泥等主要能耗产品产量的增加,这就有可能使得一些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受到利益刺激大幅增产,甚至可能出现“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死灰复燃。经测算,采用鼓风炉或闪速炉等落后工艺每生产1万吨铜将产生2.5—2.9万吨二氧化硫;采用密闭鼓风炉等落后工艺每生产1万吨锌或铅将产生1.4万吨二氧化硫,这给减排工作出了一个难题。
  如何来解决这一难题?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在“关于我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情况的汇报”中指出,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强化基础,增强能力,关停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把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制浆造纸企业达新标、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的监管作为总量减排的重点。同时,加强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让各级政府认识到节能减排不仅仅是帽子工程,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宣传各种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的小常识,让全民在日常生活中为节能减排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强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去年10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地震灾区和11个试点城市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探索先进经验和开展典型示范。今年3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召开动员大会,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全面铺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环保部门在这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发挥到监测、监督的职能,先后出台了《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和《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对环保系统如何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这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环保部门将开展“5大专项行动”,即危险废弃物品专项整治行动,已建成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监督检查行动,农村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整治督查行动,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专项整治行动和灾区固体废物处理督查行动。在加强工业污染源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严格出境断面水质达标考核的同时,继续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积极开展创建省级和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活动,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和医疗废弃物处置监管,确保全部无害化处理;加强已建成的91个污水处理厂监管,确保达标排放;继续推动各地兴建一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重点监管一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大力整治烟尘、粉尘、扬尘、汽车尾气、噪声等污染,畅通“12369”环境污染投诉电话,做到有诉必查。
  在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强力推进生态省建设,力争今年建成5个生态县、50个环境优美乡镇、300个生态村、3000户生态家园。
  本报记者何棋吴晓金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